[转发]我们的理想 我们的奋斗——校长柯炳生在三届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学校工作报告

23.04.2015  21:03

   学校工作报告

  ——在学校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校长 柯炳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是持续有力推动发展的一年,也是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努力前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突破,取得了可喜成绩。

  ——依法治校扎实推进。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相对规范的制度;以《中国农业大学章程》制定为契机,全面推进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制定了《校领导联系学院工作办法(暂行)》,健全相关调研制度;顺利平稳完成副校级及中层干部换届工作。

  ——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改革继续深入。本科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本科录取一志愿率达99.34%,理工类投档线平均超过当地一本线77分,超一本线分数实现了七连增。生源质量又创新高。10个专业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继续推进,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运行效果良好,影响广泛;创新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平稳对接新的国家研究生奖助体系。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维持在97%左右。

  ——学科建设进展令人振奋。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农业科学和植物学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前1‰,进入前1‰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7;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WR 2014年首次公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排名390位,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9位;在其同时发布的21个学科排名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进入百强,分别位居全球第4位和第49位。

  ——科研产出收获丰硕。SCI、EI和SSCI收录的论文1863篇,比去年同期(1770篇)增加5%,其中,SCI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117篇,比去年同期(94篇)增长24%;荣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排序中名列第10位。获得授权专利375项,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软件著作权登记265项。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规范了合同聘用制人员的管理;在14个学院设立了学院绩效基金;4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讲座教授,为历年最高;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引进3位拔尖人才、11位优秀人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稳步推进依法治校

  推进依法治校。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章程》起草、上报核准工作,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征求意见稿),编制了《重要公共研究设施规划》初稿,基本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制度建设,陆续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规范》、《中国农业大学党政管理干部因公出国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从2014年起,涉及学校重大规章制度的制定、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等必须经学校法律事务科出具意见,凡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必须听取教代会意见,形成了良性立法、规范了依法决策。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丰富公开形式,通过学校官网、信息公开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改革等重要信息,拓宽监督渠道;完善校长信箱,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理顺具体负责人工作职责,确保了信件答复高质、高效。2014年,校长信箱信件平均答复周期为2.1天。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科教育再上新台阶。加大本科教学投入,统筹各渠道资金,对所有公共教室进行了全面修缮,教学设施和公共基础实验室教学设备全部得到了更新,显著改善了基本教学条件,国家级本科实验中心数量由2012年的3个增加到5个;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获批2个国家级本科虚拟教学中心,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开设4门校内在线教学课程;大幅度提高了教师教学奖励力度,教学奖励力度在全国所有高校中居于领先位置;继续推进服务型教务处建设,服务质量进一步显著提高,有关教务方面的校长信箱信件比2012年下降了40%;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平台+学院需求”的本科教学资金分配模式,极大提高了教学资金的使用绩效;加强了与北京市的教育合作,“北京学院”成功开班,启动了中小学共建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更上一层楼,2014年我校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大学生创业教育优秀组织奖等表彰。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圆满完成2014年招生任务,相关部门未接到任何举报和投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57个学位授予标准和57个培养环节要求, 明确了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制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设立研究生教改项目50项,出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以信息化为手段,不断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和公共教室条件建设。加强学位管理,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意识和学术道德风险意识。开展新增导师培训工作;评选出校级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各10篇;加强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切实保障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稳步发展,重新编制了《中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文件汇编》,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站点管理,学籍管理到位; 落实评估备案程序,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培训发展增速,修订了《合作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证书管理办法制度》,进一步规范培训管理;全年共主办、承办各级各类培训班次36个,培训总人数2532人次。远程网络教育再创佳绩,完成《校外学习中心工作手册》、《考务手册》、《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的修订;完成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外学习中心的评估检查,拓展3个新的校外学习中心。

  提升学生工作实效。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学校资助工作获“2012-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是所有获奖成果中唯一以学生资助工作成果为核心内容申报的项目,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出台了研究生收费及奖助体系相关文件5个,对我校研究生收费及奖助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完成研究生“三助”和奖学金评选工作,评选出校长奖20人,硕士生国奖105人,博士生国奖95人,学业奖学金3464人,专项奖学金116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升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全年处理心理危机事件10余起,被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地”。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开设就业课程,加强职业发展指导;组织专场招聘会200场以上,发布就业信息12000余条,创造优质就业机会;实施政策鼓励,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就业帮扶,保证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提供资金、场地支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依托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开展技术支持,支持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毕业生中到西部就业303人;到乡镇基层就业110人,80选聘为大学生村官,84人选聘为基层选调生,70人选聘为科研助理。截止2015年4月,本科生就业率为96.7%,深造率52.3%,研究生就业率96.6%。

  打造多彩团学活动。继续加强思想引领,选拔10名优秀青年学子成为我校“2014年度五四青年标兵”,集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团员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传递正能量。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组织优秀集体评选工作,开展对基层班级、团支部学生干部的培训,开展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创新试点工作并获评全国优秀。系统培养学生骨干,依托“英才学校”,继续深入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继续系统开展“知行”团校。举办丰富文体活动,以“两节、两季——缤纷校园”为统领开展全年校园文化活动,引领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继续推进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将“实践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学科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14年,我校优势学科发展更加凸显,按照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统计数据,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和工程学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科研经费和项目保持稳定。2014年学校累计到校科研经费94495万元(留校经费78043万元,外拨经费16452万元),其中科研经费拨款90352万元,科研事业收入4143万元。全年组织申报纵向项目(课题)(不包括文科)1260余项,获批4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经费19598万元,比2013年增长26.7%,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创新研究群体1项,2个群体获得滚动支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规范、实施顺利,配合学校审计处抽查了55个项目;2015年度批复预算额由2014年的4310万元,增加至4440万元。

  科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2014年省部级科研基地获批3项,“花卉发育与品质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供水管网系统安全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果树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北京市科委认定。“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发改委委托教育部组织的建设验收;“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和“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通过现场复评。组织52个校级中心进行年度总结,完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上庄试验站、曲周试验站、涿州教学试验场等基础条件建设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哲学社会科学稳步发展。2014年共申报各类项目280项,获批211项,获批经费3437.04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27项,获批9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为历年最多;总立项率为33.3%,比去年提高6.6%。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科评奖2项;完成了2014年度教育部组织的学校社科统计年报工作。我校SSCI收录论文28篇,比去年同期(21篇)增加33%。我校主办的国际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CAER影响因子升高至0.54。

  科技成果推广顺利。全年学校共签署横向技术合同430余项,合同经费总额超过1.3亿余元,其中签署技术开发与转让合同近百项,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合作地区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个地市,主要涉及我校的食品、动医、动科、资环、农学、工学、信电等领域。完成河北唐山、内蒙古包头、江西资溪、河北曲周等地市、县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或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

  (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深化干部人事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合同聘用制实施办法》,构建了多元化的用人制度,标志着我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迈向纵深阶段。新设的学院绩效基金体现了优劳优酬、绩效奖励的原则,14个学院年底前均已将学院绩效基金分配到教职工个人。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及时落实离退休同志待遇。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2014年度4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新增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新增教职工50人,其中博士43人、硕士7人;教学科研岗位42人、管理岗位8人。18人分别初聘了专业技术职务和职员职级,83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上次教代会闭幕后至今一年期间,入校合同制A岗职工45人。组织70名新入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选派37人出国进修。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的40名青年教师正在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五)提升国际交流层次,拓展国内合作领域

  校际合作交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国际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稳步发展,学校2014年全年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5个,其中新项目19个。高层次国际交流显著增加,全年共接待国外团体101批次,其中高级别来访60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受聘担任我校荣誉教授。圆满举办高层次国际会议8次,其中100人以上国际会议4次,500人以上重大国际会议1次。与国际战略合作院校的合作范围继续扩大,其中包括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全面战略合作的拓展,以及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方面,设立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西印度大学的孔子学院在当地的文化影响力已经凸显,与该校筹建的援外项目“中特农业创新园”获得双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项目已经签署执行协议并进入落实阶段。

  师生国际交流活动有序发展。农业工程专业国际教育合作正式启动,提升了美大地区本科生交流学习的层次。学校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数稳中有升,外国专家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方面,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因公出国(境)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党政管理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有效减少了一般性考察访问,同时鼓励了实质性教育和研究合作出访。外国专家管理方面,配合国家政策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管理办法》,更加严格审核外国专家资质,提高了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工作效果。

  校地合作日益紧密。继续推进与北京农科城的实质性合作,与北京市科委共同谋划将我校涿州基地打造成北京农科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为北京农科城涿州基地)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总部基地,已获批经费500万元。积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续签了省校合作协议、校地合作协议、学校与知名上市企业合作协议等。与北京市农委、北京市龙头企业协会共同主办了思想引领实践的2014年北京国际农业产业化高层论坛。在北京、河北、山东、内蒙、新疆增建了5个教授工作站。

  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开展“1+2+1”本科生联合培养,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和学位招生单列专项,接收教师进修、干部挂职全年共计42名,开展骨干教师暑期科研合作,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合作培育专项,发挥受援高校科研优势、提高受援高校服务社会能力,推进对口支援高校的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推进“三兄弟合作计划”,加快对口支援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定期派教授前往临沧、镇康两个教授工作站开展扶贫帮扶工作,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也已到位。选派挂职干部,助推地方发展。

  (六)全面创建平安校园,严格规范校内管理

  “平安校园”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强化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的管理与防范,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平安;开展学校周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平安校园”入校检查验收工作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多层面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师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和安全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校园智能化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安防监控与消防报警联动,校园智能交通控制和即时地图等功能;截至2014年底,全校共建成主监控系统2个,分监控系统21个,安装有视频监控探头2445个(其中40%以上为高清数字摄像头),实现校园主要出入口、楼宇出入口、主干道路、学生宿舍、主要行政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等重点要害部位100%全覆盖;建成消防分控室22个,实现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烟感报警100%全覆盖。全年我校未发生重大火灾火情、重大治安刑事案件、重大交通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无重大政治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平安校园”顺利通过专家组检查验收,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部门预算下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会议费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对2011年以来学校承担的4572项科研项目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配合教育部重点检查工作。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加强推进项目执行进度。完成日常发放、收缴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行为。继续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圆满完成日常报销业务。加强国库资金管理,规范预算执行过程。加强基建、维修项目资金监管,规范后勤实体财务管理。完善公费医疗报销方式,提高医疗报销效率。基本完成校园卡一期建设,各环节运行情况良好。2014年,学校综合财力收入达到27.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3.7%;学校综合财力支出25.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1.6%,有效地节约了开支。校级财力收入9.2亿元,校级财力支出9.3亿元。本年度偿还到期银行贷款500万元,还有银行贷款4.1亿元。

  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办法》,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内部审计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审计工作。完成学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88项,送审金额10214万元,审定金额9767万元。完成图书馆、植保楼项目委托审计单位的招标工作。完成离任经济责任审计6项,审计金额16675.54万元。完成财务收支审计3项,审计金额 1163.65万元。完成“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年三公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通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依法、规范。完善设备管理工作,包括做好新购置设备家具登记验收工作、进口仪器报关免税及统计上报工作、设备处置报废工作、上级主管部门数据填报工作、仪器设备采购与招标的管理工作等。做好房地产管理工作,及时处理与一汽集团驻京办事处的土地权属纠纷;组织开展办公用房清理和整改专项工作,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做好学校产权登记上报工作。完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易制毒的购买审批及化学危险废弃物的报废处置工作、放射性实验室的建设验收工作、危险化学品及易制毒日常管理工作等。

  以产业化模式服务国家建设。积极与广西、宁夏、河北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技术专利、优秀项目的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造“农业嘉年华”、“县域现代化农业高层论坛”及“国际科技节”等校办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平台,实现了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工作,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和非学历培训等,得到社会的好评。开展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机制,管理、服务和监督学校下属企业的正常运行,促进学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档案管理办法》和党群行政类、财会类、基建类、教学类、科研类、人物类、声像类、仪器设备类科研类、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出版物类、外事类共11类档案实施细则。完成档案收集与业务指导工作;做好档案保管利用与对外服务工作;开展档案编研与校史研究工作;承接校史展览与接待各类参观任务,发挥档案馆教育、宣传作用。

  (七)加强校园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建设方面,理学楼项目基建部分已完工,内部装修也进入收尾阶段;植保楼项目已基本完成地面拆除工程,进入基建施工准备阶段;图书馆项目进入施工招标准备阶段。房屋修缮方面,完成东区二教维修改造工程、东区学苑4号楼维修改造、西区新教维修改造、东区图书馆报告厅装修工程、主楼卫生间维修改造工程;西区学生宿舍完成1号楼、3号楼、5号楼、6号楼和11号楼的房间粉刷、水房改造和塑钢窗更换工作;东区学生宿舍完成455间新生房间及公共区域进行了粉刷与维修工作;完成三个公寓大门、防火门更换及34部电梯大修工作。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好以环境整治与景观绿化为基础的精致校园建设工程。

  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电暖及校园环境等设施维护有序到位,学生宿舍空调全部投入使用,师生吃住行服务全力满足。建立“农校对接”机制,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强对食堂的安全和卫生监管,提高食堂卫生状况、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推进外包服务原材料统一采购工作,制定了《风味窗口、摊点食品原料统一采购暂行管理办法》,做到统一采购“有章可依,按章操作”。做好学生公寓的日常维修、保洁、消毒等工作,全年完成各类维修1.3万次。加强家属区科技创安和住宅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定期对消防设施、电梯设备进行维保,加强对小区的安全监控管理。两校区幼儿园均通过北京市2014年度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的年度考核。居委会配合有关部门为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开展各项工作。

  公共平台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图书馆全年借还图书32万册,完成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技术引进等查新项目共174项,共完成SCI、EI检索收录、引用证明403份,实施了对我校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工作。文献总量达到196.8万册,比上年增加3.1万册。完成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创办了《高校与学科发展》电子期刊,组织CALIS农学中心的成员馆开展了EBSCO食品科学全文数据库、食品科技文摘数据库、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全文电子期刊联盟采购工作。做好网络工程建设,包括完成工学楼和信电楼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东、西校区互联光缆工程项目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数字校园平台建设。做好网络维护和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包括出口带宽扩容、楼宇网络维护、网站群系统维护、邮件系统维护等。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包括校园网统筹管理、网络运行安全监管、开展全校服务器漏洞扫描等。做好公共服务。全年共受理3325次电话咨询和报修,上门进行网络维护服务355次。校医院完成门急诊医疗、健康体检、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中医药服务、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式服务等工作。制定学校埃博拉防控工作方案,对西非来华留学生共7名进行自我健康监测管理。完成日常门诊和体检工作,并承担校内外多次大型会议和运动比赛的医疗保障任务,离退休老干部多次外出的医疗保健任务,新生入校的军训医疗保健任务。体育馆启用ETS智能管理平台,方便教职工使用“一卡通”消费。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科目的场地保障工作;做好校内外大型文体活动及会议的保障工作;配合宣传部门做好文化艺术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保证学校正常使用和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完成市场开发与运营工作。

  (八)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加强工会工作。以强化教代会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校园民主管理进程。做好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维护教职工权益。完成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标兵)和三八红旗奖章评审推荐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为提升教职工整体素质搭建平台。完成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困病教职工帮扶、教职工体检,做好校园民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干部交流学习活动,以评促建推动职工小家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重视离退休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多种形式开展支部活动,召开离退休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分党委委员,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落实好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协会为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为纽带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慰问生病困难老同志;支持关工委、老教协、老科协等涉老团体老有所为。加强离退休工作部门建设,推进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为老同志服务的本领和水平。积极统筹学校、社区、社会资源为服务老同志创造条件,让老同志安享幸福晚年。

  做好教育基金会与校友工作。2014年度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2032万元,年末净资产5786万元。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14年中央财政配比资金的申报工作,为学校争取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1793万元;2014年理财收入218万元,公益支出1528万元,受益师生达2000余人。2014年度校友会举办各类论坛、座谈会,打造校友工作“品牌”;多种方式加强联络与沟通,增进感情,凝聚校友力量;引领地方校友会工作,支持北京校友会开展活动。

  回顾学校2014年的各项工作,我们为学校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倍受鼓舞,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建立起更多共识,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根本保证。要全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把学校发展放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的大局中来定位、布局和谋划,团结带领学校师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我校完成了章程建设、完善了若干工作制度,并将各项章程制度执行情况良好。过去一年得益于依法治校,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大规模调整的背景下,各项工作保持了稳步有序推进。只有坚持依法治校原则,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运行,从而保障学校平稳发展,维护师生权益。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内涵式发展。改革是推动学校前进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灵魂,改革创新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强大推力。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以学校发展的实际成绩赢得广大师生的信任。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内涵式发展理念。学校正在开展中及即将不断深化的各项改革,都应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观的认识和实践,坚持始终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突出重要地位。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才能紧紧围绕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切实履行高校职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过去的2014年,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取得了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突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需进一步推进、值110周年校庆之际仍需不断加强校友工作等。这些都是决定着学校发展质量、速度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全校师生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共同努力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二、2015年主要任务

  201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凝聚力量、开拓创新、稳中求进、务求实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

  2015年是我校建校110周年,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需要总结过去,更需要展望未来,再接再厉,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2015年学校工作首要任务是谋划学科发展大局与综合改革大局,制定与之对应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规划。为顺利完成上述任务,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凝心聚力谋划学校发展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学校章程,进一步梳理规范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中国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制定《中国农业大学理事会章程》。修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书记办公会、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对学校各类校级委员会、领导小组进行整合调整,完善决策程序,规范学校内部权力运行。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形成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监督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涉密审查机制、重要信息发布审批机制和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机制,强化制度落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动建立校长信箱办公室校级管理员、院级管理员例会制度,探索建立校长信箱运行定期反馈制度,引导学生更加合理使用校长信箱,做好校长信箱功能和版面改版工作,着力打造24小时民主办学平台。

  (二)进行学科评估与调整,夯实内涵式发展基础

  认清开展学科评估与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学科的评估与调整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要根据我校“以农立校”的办学定位,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根据建设一流大学要求,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对现有学科进行评估。目前我校开展系统梳理评估学科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均已成熟。2015年要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对全校的学科布局进行必要调整。

  明确学科评估与调整的工作思路。以一级学科为口径、以管理部门采集分析数据为主,进行校内、国内、国际比较,分析各学科的产出水平和贡献比重,评价各学科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与发展目标,为学科动态调整、定编定岗、教师分类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和基础。

  开展学科评估与调整工作的具体操作。学校层面提出具体工作安排和要求,由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总体负责,进行相关学术决策决定;学院层面由院长担任主要负责人。针对跨学院的学科确定一个学院作为牵头协调单位。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广泛调研分析和广泛深入讨论,学校班子集体将听取每个学院汇报学科自我评估情况一次。

  (三)深化人事制度全面改革,坚定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开展定岗定编工作。首先在学院与系所中心等学术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再依据已确定的学术岗位服务需求情况确定非学术岗位。学术单位的定岗定编要落实到各学院、各系、各专业,进而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上,其岗位数的确定取决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以及对相关学科的特殊支持需要等三个因素。要针对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研究型三种不同类别教师,制定不同职称晋升基本资格标准。探索建立合理的职称结构,确定各学院以及系所中心的教授数量的上限。探索学科评估调整与定岗定编的工作结合,制定学科发展的人才队伍规划。

  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继续坚持实行两级面试制度,把好人才入门关,保证我校教师的学术水平。计划今年及以后将根据定岗定编情况,综合考虑并确定各学院、各专业引进人才和普通青年教师的招聘数量。针对目前我校党政管理人才和教辅人员缺编较多的情况,继续以事业编制和聘任制方式补充人才队伍。严把人才招聘的质量关,宁缺毋滥,杜绝“广种薄收”态度。完善学校层面针对非学术人员尤其是党政管理人员统一招聘的具体方法,需经学校统一招聘后,再分派到各个学院或处部任职。

  坚持现行考核制度。继续坚持我校多年来宽松的教师考核制度,除对基本教学工作量做出规定外,不设任何强制性量化指标考核,做好教师年终在学院或者系进行的写实性述职,充分体现我校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学术研究规律的尊重、对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的否定。

  完善学术人员晋升工作。完善的学术人员晋升工作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需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根据定岗定编工作,对教师按照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分类别的职称晋升条件要求。二是把各级别人员的晋升标准随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尤其是二、三、四级教授的晋升标准。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工程自2009年实施以来,平均每年选派出国进修和合作研究的青年教师数量超过70人,其中由学校提供资助的人数每年平均为44人,人发学院、思政学院、理学院和信电学院等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老师在进修人员队伍中占很大比重。该工程开展至今总体效果良好,部分教师通过出国进修平台取得了特别突出的成绩,但也有少数同志未能很好利用进修提高机会。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这项政策,不断完善选拔过程,明确对出国进修要求、提高进修的针对性,建立规范进修人员回国后的报告和交流制度。

  提升人才待遇水平。我校实行的“三元制”收入制度比较规范透明,总体效果良好;但随着岗位工资份额的大幅度提升,绩效激励的作用不够突出:很多难以具体量化的工作内容不能从收入上体现,学校层面难以掌握具体情况。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学校2014年推出了学院绩效基金制度,赋予了学院层面一定的绩效分配权力,各学院反馈效果良好。下一步将一方面在操作细节方面进行完善,如对于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的人员的绩效基金分配问题更加妥善处理;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基金的额度总量。认真研究青年教师的住房待遇诉求,计划利用租金市场化与现金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多途径解决。

  研究特聘教授计划。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杰出人才竞争,学校正在着手研究特聘教授计划。该计划的做法思路是:把经过权威性社会评价体系评选出来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等杰出创新人才聘为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实际上就是我校优势学科的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为我校过去和近年来的学科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行相应的较高的薪酬激励制度。实行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我校长期以来实行了宽松的科研考核制度,鼓励十年磨一剑,已经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薪酬待遇激励制度的强化,将更加稳定和强化我校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设计分类管理制度。参考国外一流大学的惯例,对学校的各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具体人员类型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辅科辅、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针对不同人员在招聘程序、岗位职责、晋升标准、转岗条件等方面制定不同的管理规定。

  (四)强化教学教育重点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与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一方面需切实落实我校前期推出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全面改革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断深化已有的改革。2015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重点提升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一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网络平台,改革课堂教学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目前国际学院和信电学院已经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二是要加强拓展虚拟实验室建设。食品学院和信电学院在虚拟实验室建设上已先行一步,试验项目已经完成。网络平台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虚拟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这两项改革教学效果的探索,都值得在全校推广;今年学校将组织相关演示会和研讨会,重点推进这两方面工作。为更好提升教学方式方法,将组派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具体的考察学习。适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必要修订调整。本科生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也要继续推进落实和不断完善。

  强化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定位,硕士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要强化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采用多种途径,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让更多硕士研究生深入到一线实践中。我校资环学院的“科技小院”实践项目中,硕士研究生长年住到村里,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学习、锻炼、成长,不仅在解决当地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其吃苦耐劳精神、发现实际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尤其是自信自强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都获得了显著的全面提高,形成了对社会基层深入的直接感受,对基层群众有了深切的全方位了解。上述案例证明硕士研究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培养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获得发现自身巨大潜能的机会。参考该案例的成功思路,各学院可根据各自学科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创新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努力全面提高博士论文学术质量水平。当前,我校博士论文的质量在不同的专业、导师、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校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但不容忽略的是我校在博士论文抽检中被专家评为问题论文的数量也显著较高。在学科点评估中要把博士论文质量作为一个关键指标。学校和学院要坚持对博士论文的从严管理,要明确导师的关键作用,切实增强导师的责任感,确保导师从招生环节开始就严把质量关、招到好学生,再努力把好学生培养好。学校自今年起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费用纳入学校财力支出,以减轻导师负担和规范财务管理,强化博士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并把抽查结果作为今后审查导师招生资格及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根据。

  (五)扎实推动科技创新,聚焦重大成果产出

  明确科技创新导向,找准工作提升空间。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一直把“顶天立地”作为科研工作的基本导向:顶天,就是要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出高水平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立地,就是要瞄准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研发出重大关键技术;顶天与立地之间联系紧密,任何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研究上的创新。我校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近年来提升显著,但横向进行国际比较,仍有比较明显差距:美国US News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我校在农业科学领域位居第4位,分项指标看,论文总引用数量和高引用论文数量均位居第3位,但是高引用论文百分比位居第110位,说明我们很多论文的引用率比较低。因此高水平论文引用率的提高,将是我校科研工作的下一步可提升空间。

  重视科研工作质量,争取更多重大成果产出。把重视质量的理念贯穿到全部研究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在科研工作中体现内涵式发展理念。坚持实行宽松的年度科研考核政策、不给教师科研成果数量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强化在科研评价中(包括职称晋升中)的质量标准,让每位教师牢固树立质量重于数量的理念。

  加大科技创新工作中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的力度。要针对目前国外大学与我校开展合作积极性非常高的情况,继续研究如何更好调动教师积极性、如何更好为教师创造和完善支持条件。教师们也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强化对外交流的积极性。

  全力协调组织抓好北京市“高精尖研究中心”项目启动工作。北京市高精尖研究中心项目是顶层设计的重大项目,资助力度大,预算开支范围针对性强,在首批获得批准的5个项目中,我校主持的“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项目入选。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创新管理机制,推进该项目的顺利启动,还要在做好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新的高精尖中心项目。

  (六)推进校园设施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条件保障

  强化校园各类设施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的资源容纳能力,更好地提高广大师生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充分利用校园面积,推动新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针对我校长期以来存在着科研用房不足、教学用房不足、学生活动用房不足的问题,努力做好教学科研条件改善工作。积极推进西区新植保楼、东区新图书馆工程开工,规划新的水利楼、分别设于两校区的文体楼和文化艺术中心、西校区教学中心楼、博士生公寓、动物科学楼等建设项目。

  调整建设大学园区功能定位。目前建设大学已经停止招收新生,现有学生明年即可毕业搬离。调整后的建设大学园区定位为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今后所有与企业合作的研发中心均可安置其中。筹建园区东侧新楼,用于动物医院和北京高精尖研究中心。

  明确对涿州农场的重新定位。将涿州农场重新定位为“中国农业大学涿州科技园区”。目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和北京市都在积极支持推进将涿州园区建设为国家农业科技城、并承诺给予实质性支持帮助;要根据该目标定位,完善和细化园区规划,整合各类资金资源,较大幅度提高对园区的资金投入,尽快实现园区建设目标。

  在烟台研究院建设新的中外合作大学。经与烟台市、山东省政府协商,在教育部的同意下,与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世界百强名校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合作,建设一所新的中外合作大学,有关筹备和申请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新大学成立后,我校的烟台研究院仍将保留,作为我校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基地。

  (七)办好校庆活动,弘扬农大精神和农大品格

  今年是我校建校110周年。学校将以“凝聚校友力量,共建一流大学”为总体宗旨、以“热烈、多元、务实、节俭”为根本原则组织开展系列校庆活动。

  校庆活动以学院为主,以学术为主,以校友为主,开展多种方式的校友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校庆活动弘扬农大精神与农大品格,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构建比较完备的校友联络体系,做强做大教育基金,从多方面更好促进学校发展,从而加强和加快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15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我校迎来110周年华诞、继续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定信心、共担使命、扎实勤奋、开拓创新,在未来的回忆中无愧于今天的所作所为和农大的发展历史,共同谱写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欧阳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