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创新助推网络强国梦
——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电信学院教授罗洪斌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的罗洪斌,自2007年6月入校工作以来,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互联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EI论文近4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起草并获得通过国际国内标准各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梦想导航 缘定未来互联网
本科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洪斌与互联网结缘,当时的他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国企工作,重新回到校园学习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勤劳的汗水终于浇灌出收获之花——实现了其博士生导师、通信网络领域某知名院士多年一直未能实现的夙愿,在互联网领域最顶尖的国际学术期刊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即便是在8年之后国际化办学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仍是一件难事。其后,他的博士论文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成为同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200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的罗洪斌选择来到北京——他心中的创新之都,进入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工作,主攻未来互联网领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再次扬帆起航。
创新探索 助推网络强国梦
目前中国网民数已近7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多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作为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副主任,罗洪斌带领“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团队,围绕互联网体系与机制这一根本性问题展开超前研究与艰苦探索,取得了一批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一些关键理论和技术的自主突破。围绕相关研究,罗洪斌及团队成员在相关领域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在他看来,用自主创新撬动西方技术垄断,推动未来全球互联网体系与机制的重新构建,助力真正实现网络强国梦,是团队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团队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
言传身教 打造一流人才库
作为国家工程中心团队的“领头羊”,罗洪斌的肩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打造一流的团队人才库,是他常常考虑的问题。而言传身教,则成为他带队伍、育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在他的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每天都必须准点指纹识别打卡上下班,如果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还得加班加点地干。然而,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却很少有人抱怨。原因无他,恰是因为罗洪斌自己总是实验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正是在这种亲身示范之下,团队的学生都甘于吃苦、乐于投入,成长得很快,多数人毕业后很快就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他经常告诫学生不要太过功利与浮躁,而是要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其实这何尝不是罗洪斌自身成长历程的真实印证。如今工作科研上的诸多成绩,正是他硕、博求学期间厚积薄发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也必将成为他继续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最大“诀窍”。
脚踏实地钻科研 春风化雨育英才
——记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计算机学院教授李清勇
李清勇,2006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受聘于我校计算机学院,201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7年至今担任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教练,并多次带领学生在该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夯基础 育拔尖
ACM-ICPC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当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大学生展示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平台。作为ACM-ICPC我校代表队教练,李清勇认为ACM程序设计竞赛是少数精英学生参与的活动,但也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大众。经过多年的实践,他确立了“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指导思想,实行了“赛课结合,赛练互动”的执教方法,把ACM竞赛的有益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在IT拔尖人才培养方面,2007-2013间,我校代表队在ACM-ICPC亚洲区预赛中荣获金奖8次,银奖14次和铜奖21次,比赛成绩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清勇教练的悉心指导,他开拓创新、踏实肯干的领队风格影响着这支队伍,也对队员本身的科研素质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联实际 勇创新
李清勇在竞赛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参加ACM竞赛的新选手往往在算法设计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同时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很容易脱节。因此,李清勇结合ACM竞赛平台,编写了新教材《算法设计与问题求解-编程实践》。该教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把ACM竞赛的有益元素引入该教材。由于该教材理念的科学性和内容的创新性,受到行业内师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李清勇充分认识到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训练平台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竞技水平的基础。从2008年开始,李清勇创造性地组织人员设计和开发我校的ACM-ICPC训练平台—北京交通大学“在线程序自动评测系统”,并成功部署。经过近七年的建设和完善,该系统已拥有了稳定的使用群体。
高水平 高质量
在科研方面,李清勇始终把“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目标,争分夺秒地刻苦钻研。
他围绕视觉感知和模式识别的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在高速铁路与气象等行业的应用开展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项目合计9项。李清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气象观测方法和系统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SI系统,美国Yankee环境系统公司的TSI和日本的WSC的云量估计精度更高,功能更加丰富。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北京、广东和西藏等多个典型性气候区域应用,运行状态稳定,观测数据可靠,为气象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CF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