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赡养智障翁30年 老人没少给家里惹麻烦

06.08.2015  19:12

孙希贤(左三)一家人和秦普五(右一)在吃饭。

  “要不是人家这一家,他早死了。”在阳谷七级镇孙庄村村民说起孙希贤赡养非亲非故智障老人秦普五的事,都竖起大拇指。30多年前,孙希贤家开磨坊,智障的秦普五常去帮忙,孙希贤的磨坊不开了,秦普五却“赖着”不走。好心的孙希贤夫妇把他收留,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赡养,现年82岁的秦普五在村里岁数最大。孙希贤夫妻俩年龄大了,儿子孙义涛接过了赡养秦普五的接力棒。

  磨坊关门

  帮工“赖着”不走了

  8月4日上午9点多秦普五才起床,穿上孙希贤刚给他洗好的白T恤、牛仔短裤,往地上一站,看上去既精神又时尚,更不像个智障老人。他搬着马扎来到村头树下乘凉,11点多回家,孙希贤的对象已经把饭做好,秦普五坐到饭桌旁,两个馒头一碗汤下肚,还小酌一杯。酒足饭饱之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了午休,下午4点多,太阳不太足了,天凉快了,他又搬着马扎坐到村头乘凉,衣食无忧,“仨饱一个倒”,这就是82岁的秦普五一天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多少同龄老人向往的,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给他提供这么好晚年生活的,竟是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

  “他以前也是苦命人。”孙希贤说,秦普五家是孙庄村的单门独户,父亲眼瞎,母亲智障,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跟父亲和智障哥哥一起生活。在他40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村民孙道忠说,秦普五的父亲去世后,他跟同样智障的哥哥常年吃不饱饭,哥哥在父亲去世没几年就死了。

  孙希贤与秦普五的缘分要追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孙希贤家开着磨坊,村里磨面都是用磨盘,机器磨面村里人都稀罕,孙希贤家磨坊前常聚着很多好奇的人,秦普五也不例外。“那时我不在家,磨坊就我对象一个人忙活,看热闹的人都帮着提提粮食,普五也跟着帮忙。”孙希贤说,别人帮忙到中午都回家了,但秦普五到中午也不走。“咱吃饭不能让他看着吧,就拉他一块吃。”后来成了习惯,秦普五到点就去磨坊帮忙,中午在他家吃饭。“他家的房子是秫秸秆弄成的老土房,他哥哥去世后,房顶都塌了,露着天。”孙希贤看着他可怜,就让他在磨坊里住。

  1993年,因为南水北调,孙庄村整体搬迁。村民都在新地址自己盖起了房子,智障的秦普五没能力盖。“要不是孙家,说不定那时候就没他了。”村民宋立华说,孙希贤没丢弃他,带着他来到新家。“搬了地方我家磨坊不开了,当时也想把他送敬老院,他不愿去,赖着不走。反正就多一口人吃饭,不走就不走吧。”孙希贤说,自己的父母去世早,没享过福。“就当是自己家的老人养吧。”

  智力如孩子

  老人没少给家里惹麻烦

  让孙希贤没想到的是秦普五是个大“麻烦”,虽是“白住”,但智力低下的他脾气很大,时常让孙希贤老两口哭笑不得。“前几年麦收,我想把麦糠送人,他不同意,尥起了蹶子,离家出走。当时把我们急坏了。全家出去找,在村口河边找到他,怎么劝都不回去,从下午一直哄到凌晨两点,最后连蒙带吓才弄回来。”谈起这段往事,孙希贤无奈地笑道,“当时气得我犯了心脏病,家人赶紧给我送去‘救心丸’,我儿子都气哭了。他智力有问题,总不能不管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