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打造地区普法特色品牌 扎实推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0.09.2014  11:36

        “六五”普法以来,在北京市司法局统一要求部署下,各区县结合地区实际,创新形式,夯实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基础,推进了“法治北京”、“平安北京”建设。

      一、挖掘地域资源,法制宣传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在基层农村培养 法律明白人 延庆县农村每20户便有一名“法律明白人”,从农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人民调解员等8类人员中遴选。 二是引入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居民普法。 西城区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大栅栏地区、广外红莲中里社区,依托晨夕法律服务中心、“金色阳光协会”设立公益律师服务项目。 三是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 目前有2800个村居与律师签订了法律顾问协议,占全市所有村居的40%。顺义区要求每月确定一天为“法律顾问服务”活动开展日,律师要到服务地坐班开展宣传。 四是设立法制副书记。 石景山区设立法制副书记,开展法制副书记进社区活动,提高基层对普法工作重视程度。 五是推进司法力量进网格。 东城区以网格化管理平台为依托,选派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行政干部深入全区186个社区500余个网格,通过“法律服务岗”开展普法。

      二、加强基础建设,法制宣传阵地日益丰富。 一是继续推进社区村法制宣传橱窗等 六个一 建设。 海淀区建成了2个村级普法广场,在3个小区建成了12组法制宣传专用橱窗,房山区更新300块老旧橱窗,顺义区新建14个区级和130个村级法制宣传橱窗。目前全市共有法制宣传橱窗(栏)9430个,基本实现了社区村全覆盖。 二是建设一批法治文化浓郁的新兴阵地。 各区县共建立法治文化公园41个,法治文化广场412个,法治文化长廊145个,电子显示屏369个。朝阳区依托垡头地区建立法治文化活动中心,怀柔区建立法治廉政广场,石景山区在黄南苑小区打造地区首个“法治家园”,昌平区分批在各村居、企业、机关、学校制作安装要更换法治文化牌匾。 三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 全市各区县有各级各类法制报刊(栏目)159个,广播法制栏目15个,电视法治频道(栏目)22个,建立普法网站65个,官方微信微博54个。通州区开通领导干部“普法短信通”手机平台,每月向600余名处以上领导发送普法短信1.2万条。 四是通过打造普法品牌推动阵地建设。 我市评选出了“十佳法制教育基地、十佳媒体法制专栏”等六个十佳品牌,推选出了47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00余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西城区选出地区十大普法品牌。

      三、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形式更加多样。 一是编印法制宣传品。 市司法局编印《首都市民生活法律必备》等4本“六五”普法统编教材、《“建设生态文明 做讲法制守秩序的好市民”法制宣传册》、《房屋租赁相关法律法规手册》、《领导干部及公务员依法行政案例电视教学片》等法制宣传品。各区县也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编辑普法教材,书写法制春联免费送进农户,推行普法案例视频化等。 二是开展特色宣传。 东城区推出“一驻两进”的普法模式:在所有街道各派驻一名法官,开展进社区、进网格活动;西城区将法宣工作纳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市民普法驿站,开展“法律速递”活动;丰台区在原有208个社区村基础上,再增开“普法班车”站点;平谷区依托法院开展百场巡回审判旁听活动;房山区选取热点问题筹拍普法微电影《法律人生AB剧》;门头沟区制作短小精悍的《法治一刻》电视节目引起群众观看兴趣。 三是实现基层普法常态化。 组织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旁听案件审理实现常态化,市及各区县组织旁听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定期组织市民普法大讲堂活动,依托首都图书馆举办“市民普法讲堂”全年不少于10讲;定期对基层普法工作考核,保障各阶段的主题宣传活动按时完成。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