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三湘大地绿意盎然生生不息

21.09.2015  14:02

 

      “湖南是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湖南林业做在湖南,影响在全国、示范在全国、带动在全国”,这是分管农业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对湖南林业的高度评价。

 

      领导认可,群众也满意。

 

      从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的简报证实,去年湖南省林业厅领导班子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考评中优秀率达100%。湖南林业到底凭借什么方法赢得高层的认可、百姓的信赖?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湖南,试图寻找答案。

 

      全新的绿色理念

 

      成大事者,理念先行。湖南林业的一系列着眼未来、胸怀全局的绿色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把植树造林与治霾减排挂钩。近年来,治理雾霾和PM2.5等生态问题,逐步上升到事关民心向背的政治高度,引发了压缩工业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汽车限号等对策。湖南省林业厅领导班子成员在思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湖南是发展中省份,一味压缩产能和强调直接减排会影响经济发展,能不能找到一条既能治霾减排、又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他们研究发现,“”不可怕,可怕的是“”。“”是由PM2.5粉尘和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混合而成的,而森林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每亩森林(按每亩7个立方米蓄积量计算)每年能释放氧气11.34吨,吸收二氧化碳12.81吨,吸附粉尘4.2吨,加之植物叶片可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恰是治理雾霾的有效方法,也是全民都能出力参与的。同时,植树造林是国际社会公认和推行的成本很低的减排措施、碳汇途径,因为一座20万千瓦的煤炭发电厂、一架每天飞行4小时的波音飞机、一辆奥迪A4汽车,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分别被48万亩、1.5万亩和11亩人工林吸收。为此,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更在湖南各种场合宣传这些绿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植树造林,上升为全省上下向雾霾宣战、推进绿色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行动。

 

      把植树造林与人类健康挂钩。面对空气污染、水质污染、耕地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面对湖南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湖南林业开始紧迫地思考如何用森林来为人类健康护航。2005年,联合国公布清新空气的标准:每立方厘米空气含1000-1500个负氧离子。医学研究证明,人生活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500个以上的环境下能确保健康,在200个左右时只能确保亚健康,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低于50个负氧离子时,将会诱发心理性障碍疾病甚至癌症。而负氧离子产生的载体主要是森林、河流、瀑布和草地。为此,湖南林业组织有关科研部门对长沙市区9个点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中心城区的负氧离子含量确保不了人们的健康,个别地段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甚至低于50个。为此,湖南林业响亮地喊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的口号,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大力支持。

 

      到目前为止,湖南已有长沙、益阳、株洲、郴州4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永州等10个城市正在加速创建。“远看像公园、近看是花园、住在里边是乐园”的“三园”理念成为湖南人选择宜居城市、确保身心健康的标准。湖南还依托林业提供的天然氧吧环境,引进生物医药技术和战略投资者,建立起一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一些投资机构展望:林业与医学融合,将引爆健康服务业的消费热点。在未来,一个林场,就是一个健康产业园;一座青山,就是一座绿色医院;一片绿地,就是一座健康产业城。

 

      把植树造林与永续发展挂钩。湖南省林业厅党组敏锐地发现:当前发生的如气候变暖、土地沙化、石漠化等诸多生态危机,都可以从森林的减少中找到根源。古埃及、古印度、古丝绸之路、古黄河、古楼兰以及过去的甘肃舟曲等,都曾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最后都因森林减少,现在或为沙漠覆盖,或为不毛之地,或为泥石流侵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他还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遗憾的是,这些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方还是口号而非行动,还未被广大群众所掌握。为此,这些年,湖南林业拍摄了绿色电影《梦萦张家界》,推出了由著名歌唱家张也演唱的生态歌曲《绿色恋歌》,组织绿色文化演出队进村入户,举办森林节、观鸟节、名花节等各类绿色节庆活动,逐步把绿色理念推向三湘四水。湖南林业认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来谋划林业工作,就是今天林业工作应有的高度。出于这种高度,湖南林业对8000多万亩生态公益林实施了生态补偿,对7000多万亩天然林实行了禁伐,营造了3000多万亩水源林、1000多万亩农田防护林、300多万亩矿区生态修复林,为三湘大地的永续发展提前布局。

 

      勇于发展的担当精神

 

      担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湖南林业坚持“思想上务实、行为上务事”“说得最好听,不如做得较好看”,把担当体现在实打实的发展上。

 

      在如何“”上推动绿色转型。保护与利用是推进林业发展的两难课题。过去,林业行业讲利用就是砍木头,讲保护就意味着守贫穷。怎样既不破坏青山绿水,又让林地产生经济效益?湖南林业把眼光从林上转向了林下,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药、林菌、林油、林菜、林养、林游等产业。近年来,湖南建起4600多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选育出了一批有市场、成本低的林下品种,总结出广大林农能学、能用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向全省各地推广。2014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突破300亿元。现在,消耗木材资源的林产工业逐步式微,而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苗木却在加速发展,推动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69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800亿元。

 

      在如何“”上推动绿色增长。湖南林业着眼湖南是全国最大的油茶种植区这一地理优势,着眼我国食用油60%依靠进口的市场缺口和茶油优于橄榄油的高端品质,整合力量开展油茶种苗科研,选育出了产油量比普通油茶翻了10番的油茶“杂交水稻”,以每年新造50万亩、改造90万亩的速度发展油茶产业。现在,湘中、湘南百里油茶走廊正在形成,油茶被山区群众称为“摇钱树”,平均亩产茶油从过去的4-6公斤增加到50-70公斤。8年来,全省茶油产量和产值均翻了一番,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上。一些林农的山地种植油茶后,亩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以上。

 

      在如何“”上推动绿色跨越。湖南林业用短短8年时间,力推创新、转型,把厅属二级单位一个个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绿色综合经济体。近些年,湖南林业种苗中心按照“苗木销售时是商品,不销售时是景观;生产时是科研中心,不生产时是休闲中心”的思路,发展生产、培训、科研三大主业,做强休闲这一副业。现在,中心不但成为国家种苗战略储备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来华学习林业技术的培训地,还是广大市民度假旅游的休闲地,甚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下榻地。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通过引进和打造郁金香、樱花等景点,形成了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的绿色品牌,从一个要提醒入园者“小心有蛇”的荒芜之地,变成今天的国家4A级景区和深受市民喜爱的绿色胜地。湖南林业规划设计院把林业设计业务从过去的湖南一域,拓展到了墨西哥、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瞄准“亚投行”机遇布局国际市场,综合产值从5年前的4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亿多元。湖南林业试验林场从年年抓防火、防虫、防盗的无收益科研单位,建起了湘林未名健康管理中心,成为我国首个依托林业优势建立起来的健康产业中心。

 

      在如何“”上实现绿色升级。防治森林病虫害,农药是无奈的选择。能不能不用农药,也可以除虫害?湖南林业着眼绿色化的大方向,大胆探索生物防治方法,建立起省天敌繁育中心,对病虫害的天敌实行工厂化生产。近5年来,已用生物天敌治理染病森林3000多万亩。老百姓称生物天敌为“活农药”,新华社以“中国打造天敌战队”为题进行了专栏报道。

 

      深接地气的创新举措

 

      湖南林业并不一味追求口号喊得响亮的创新,而是始终着眼“让老百姓易用、对老百姓有用”,让创新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

 

      建立了全国首个林地测土配方平台。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告诉老百姓科学种树?湖南林业不等不靠,自筹资金3亿多元,自2009年以来组织500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上山,采集、核查1.94亿亩林地土壤数据,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林地测土配方网络服务平台。现在,湖南的林农只要点击湖南林业电子政务网上的电子地图,就能迅速查到自家的山头地块适宜种什么树、怎么种,解决了湖南有的地方因为不适地适树,导致一棵树长几十年也不成材的现象,吸引了全省林农对照这一系统改换树种的高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称:湖南林农种树进入了“e时代”。境外媒体则评价湖南林业“把中共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了山头地块”。

 

      建立中部林权交易中心让林地入市。企业融资难,林企、林农融资更难,根源在于没有现代化的融资平台。湖南林业先是推动全省林地、林权资源上网,整合联通全省114家县级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成立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建湖南林业担保公司,联合银信部门开展森林保险,构建起了现代化的林业投融资体系。集体林改后,林地到了老百姓手中,但只能面对面流转,流转规模小、价钱低。成立林权交易中心后,老百姓只要点击林权交易网,就可以买地、卖地,经常出现一块地多家争的现象,带动了林地升值,买卖的话语权开始掌握在林农手中,由此加速和推动了林业融资。2014年,全省林地流转成交额达到52亿元,林权证抵押贷款26亿元。由于林权交易中心带来的便捷化、规范化,安徽、广西、贵州等10多个省(区)相继来湖南挂牌交易,交易中心被林农称为林业行业的“淘宝网”和“证券交易所”。

 

      推进优材更替为子孙后代留下优质材。以前,湖南的老百姓造林都喜欢选择松、杉、杨等普通或速生树种,因为这类树种成熟时间短,10年左右即可采伐。而优质树种生产周期长,要100年左右才能成材,因此很少有人问津。结果是漫山遍野生长的几乎是只适合做纸浆的普通木材。为此,湖南省林业厅党组提出,林农可以搞短期行为,但作为一级政府不能。从2009年开始,湖南林业每年在国有林场实施优材更替10万亩,培育无节良材30万亩,逐步将普通树种更替为楠木、榉木等优质树种。若干年后,湖南的山上将出现成片的珍贵木材。这也是国家将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放在湖南、湖南储备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的原因所在。这项工作被国内外媒体誉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更带动了成千上万的林农在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木。

 

      敢动真格的改革魄力

 

      湖南省林业厅党组认为:凡属改革,都应是部门让利、群众获利,最低标准是不能与群众争利。只有这样的改革,群众才会拥戴和参与。

 

      推进木材采伐管理改革。世界各国都对木材采伐进行限额管理,即要办理采伐证才可采伐木材,中国也不例外。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采伐指标掌握在领导手上,老百姓申请难,甚至采伐指标被买卖的现象。这样带来不良的后果:一是将滋生极大的腐败;二是群众造林积极性会严重削弱。为此,林业厅党组决定在全国率先对采伐指标分配实行改革,一是将国家下达给湖南的采伐指标通过媒体“阳光分配”到县乡村;二是明确规定只有有山有林的林农才能申请采伐指标,一旦发现无山无林的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木材贩子)有了采伐指标,就层层追查、严肃处理;三是老百姓申请采伐指标不需要跑县里,只要给乡镇林业站打个电话,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就会在6个工作日之内上门服务。这项改革推出后,虽然一度遭到木材贩子、林业系统内部的抵制,但深受林农拥护,媒体更是形容湖南林业推行的是“从自己身上动刀子”的改革。

 

      推进权力瘦身改革。一是简政。湖南林业把行政审批项目从2007年的59项减少到目前的22项,在22项中再下放7项到市(州),省厅一级的审批“瘦身”近2/3。二是减费。取消林业行业的所有“搭车”收费,以及已经征收近30年的义务植树费,国家法定的育林基金也按原标准减半征收,三项相加每年减少林农负担超过8亿元。三是减负。取消重大项目要求基层财政配套的惯例,投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增加基层负担。

 

      推进让群众加倍获利的配套改革。一是通过育林基金的转移支付,让2万多名基层两站人员吃上了“皇粮”,结束了基层林业机构靠拦车收费养人的历史。二是从2008年起给全省国有林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并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确保全省国有林场职工都住上新房。三是利用国家开展森林保险的政策,为全省林农的上亿亩森林买了保险。2013年,靖州县一农民森林投保后遭遇松梢螟虫害,而保险公司又拒绝赔偿。邓三龙厅长得知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赴怀化协调。这位农民获得森林保险赔款后在网上发帖:“官场为什么不多几个邓三龙”。

 

      让人不敢怠政的管理手段

 

      面对为官不为的现实问题,湖南林业依靠管理上的信息化、人性化、精细化,初步构建起了让人不敢怠政的现代林业治理体系。

 

      创造了行政审批上的“湖南速度”。行政审批中的管、卡、拖和“门难进、脸难看”现象,是机关和部门长期存在的顽疾。湖南林业解决这一顽疾的办法,就是实施“互联网+行政审批”行动,即对所有行政审批全部实行网上运行,让老百姓不用进林业部门的门、不用看林业干部的脸,坐在家里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能申报各类审批项目。如当某一群众的申请进入第一道程序后,办理者或审批者如不办理、不审批,就必须在网上说明法律或政策依据,否则就视为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并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环节,甚至是厅长也不能例外。去年全省林业系统网上办证超过300万份,各个环节走下来,平均只用了7.6个工作日,比省里规定的时间提速62%。现在,媒体把林业部门的行政审批誉为“指尖上的审批”,甚至说“过去谈改革开放,人们称道深圳速度;现在讲行政审批,则应为湖南林业速度点赞”。

 

      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湖南模式”。实践证明,既有原则性,又讲人情味,才能最有效地调动积极性。一方面,坚持“开正门”,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正当权益,依法给足干部职工的应有福利。让干部职工最需钱的时候,能有一份合法的、养廉的收入;在干部职工具备一定能力之后,帮助他们走上更高一级的岗位为老百姓服务;在干部职工遭遇困难、挫折时,启用“爱心基金”,用组织的谈心和柔情的关怀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湖南省林业厅党组多次强调: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甘当无名英雄;作为领导、作为一级组织,决不能允许下面出现无名英雄。无名英雄多,等于官僚主义多。另一方面,坚持“堵后门”,即严肃党风党纪,厅领导以上率下,人事任命、工程招标、资金分配领域拒绝任何形式的打招呼,用信息化手段让一切不良的东西暴露于阳光之下,用全方位的监督让各种偏差一旦抬头,就能立即得到纠正。今年,一位处长为家乡亲人办事方便威胁基层干部,厅党组得知后除责令其引咎辞职外,还派厅领导到基层检讨。这种从严从实的工作氛围,让干部职工不敢懈怠,也不愿懈怠。全厅上下心齐气顺、和谐有序,厅机关连续多年获评省文明标兵单位。

 

      建立了精细管用的“湖南制度”。秉承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湖南林业形成了覆盖项目管理、检查、考核各方面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如湖南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是省政府重点工程,由于实施了严格的招投标、预算结算管理制度,工程结算时出现了罕有的结算费低于预算费的情况。再如,湖南森林覆盖率虽高,但一些地方“远看一片绿、近看没有林”,根本原因是重造轻管。如何倒逼各地重视造林管护?湖南林业把造林验收的时间从过去的4月-5月推迟到9月-10月。这一推,就倒逼各地重视新造林入夏后的管护。过去,造林检查靠地方陪同下的定点检查,现在则是轻车简从,不要陪同、不听汇报,厅领导带队沿着公路沿线随机检查。针对个别退休老同志不满当前某些行为的现象,湖南林业还专门组织老干部分组下基层找问题,并为这种找问题提供全方位服务。

 

      湖南林业人以对自身的“”和对工作的“”,回馈给社会的是人人都可享受的绿色和健康,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永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探索出了以政府创新带动大众创新的可行之路,积累了如何引领一个行业由弱到强的成功经验。这些做法值得借鉴与思考。(zy)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