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逢腊月二十三 欢欢喜喜过小年

12.02.2015  05:49

五道营商会的商户们带着福袋、红灯笼向胡同中的居民送福拜年。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昨天,海淀区苏家坨镇农家院内张灯结彩,村民们欢聚一堂,包饺子、看演出。

  本报特约摄影

  李瑞林

 

  首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昨晚在天桥剧场举行,观众们可以在这里聆听北京曲剧的韵味,还能现场体验书法拓印、风车制作、艺术剪纸等非遗项目,感受老北京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昨天一早,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的志愿者来到96岁的付淑琴奶奶家,为老人贴窗花送春联。

  本报特约摄影 张传东

  本报讯(记者 孙超逸)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忙年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昨天是农历小年,按照北京的老例,春节从这一天起渐入高潮。随着羊年春节的一步步临近,本市的节日气氛也逐渐浓郁起来。挂红灯、吃糖瓜、买年货……昨日京城里满是过小年的热闹气氛。

  “本来想吃完烤鸭去别的地方买,谁想到店里就送了。”昨天中午,家住雍和家园的陈先生一家在全聚德前门店刚享受完小年的团圆饭,一小盘长得像“核桃”的关东糖就摆上了餐桌。“这东西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他告诉记者,以往这小年的糖瓜儿可是孩子们的最爱,都是家里用麦芽和小米自己熬的,又酥又香,粘在牙上能甜上一整天,但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关东糖做的糖瓜儿就少见了。

  “这是我们自己熬制的,就是给店里客人们尝尝鲜。”全聚德前门店的负责人介绍,小年吃糖瓜儿是老北京的传统,糖瓜儿指的就是关东糖,也叫灶糖、大块糖、麻糖,既是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灶神的贡品,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

  在护国寺小吃、北京稻香村等老字号企业,糖瓜儿昨日也准时“来袭”。在稻香村东直门店,店里准备的关东糖下午就销售一空,“来买的除了咱老北京,还有不少年轻人。”店内的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民俗风越刮越热,与年味传统相关的老味道也受到了热捧,这几天不但京八件这样的伴手礼卖得火爆,手摇元宵、关东糖等特色的年味食品也受到了热捧。

  除了甜蜜的糖瓜儿,象征着新春红火的灯笼昨天也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挂了起来。“这一早起来,小区里就变了样。”家住通州中泽园小区的王小姐突然发现,小区里换了新气象,几十个红灯笼挂在小区的主干道上,看着又喜庆又热闹。

  北京美术红灯厂的车间里昨日也是一片繁忙,大大小小的灯笼堆满了车间,几十个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介绍,今年厂子里的生意特别红火,从目前接到的订单来看,销售额将比去年提高3成多。尤其是直径1米5以上的大号灯笼更是畅销,最多的一天就订出去几百个。

  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式各样的红灯笼映红了市场的入口,前来购买灯笼的市民挤满了过道儿,“我是专程过来买灯笼的,回去挂在阳台上。”家住颐慧佳园的程琳告诉记者,以往小年里自家都会在门口挂个红灯,现在搬到了楼里也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最近我们这灯笼的生意特别好,多的时候一天能卖近千个。”一位摊主向记者介绍。

  小年里,本市的超市商场也迎来了年货的购物潮。晚上7时,家乐福马连道店里人潮涌动,20多个结账台前都排起了长队,每个顾客推着的购物车里都“冒着尖”。“这几天正是年货的采购高峰,尤其今天是小年,来的顾客格外多。”超市经理告诉记者,进了小年,年货也迎来了第一个销售高峰,一天还没完,店里的糖果、干果、杂粮、饮料等产品销售量就破了纪录。

  “小年严格来说不能算是节日,但确是春节到来的一个重要节点。”北京民俗专家赵书向记者介绍,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迥异,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在北京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家里要扫尘祭灶,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