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将至,千帆竞发读华章
春将至,千帆竞发读华章
——2014年学校改革发展巡礼
■ 记者 陈骊骊 学生记者 姚思宇
“‘实事求是’成为精神底色”“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中国梦·人大情”“大学章程”“20国智库年会机制”“吴玉章终身成就奖”“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这一系列关键词涵盖了动员、讲坛、活动、宣言、机制、奖励,从延安的黄土底色到多元化的国际舞台,从深耕三尺讲台、践行教书育人的本位,到立足改革前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紧紧围绕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总目标,扎扎实实提升办学水平。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明确工作思路、凝聚师生共识,用改革创新的理念推动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把大学的价值兢兢业业地干出来,把求是的精神一点一滴地传下去。
早在1月份的新年报告会上,靳诺书记就明确指出,2014年,全校师生员工要拧成一股绳,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襟,坚持正确方向,按照 章程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人心齐,深化改革开源泉
“总书记要求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要求对老师也适用,而且,老师还应该以身为范,率先践行好这几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德山教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后说。
新闻学院2011级本科生尹艺斐在明德堂聆听了“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首场朗诵会后对记者说:“人心齐,泰山移。没有无数先驱者舍生忘死的奋斗,革命不可能成功。我们学校也需要这样一种齐心协力、齐头并进的精神头。”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把“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字文章做大。夯实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让“人大人”卯足劲头、看清事业发展的奔头,激发改革发展的原动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治校理教良好生态。
思想的统一从准确把握改革要义开始。年初,学校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重点就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教育文化创新的论述作了深入学习领会,力求吃透精神、把握内涵。3月24日,校党委又赴河北开展集中培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通过追寻足迹、追根溯源,领会讲话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发表五四重要讲话后,校党委当即召开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第一时间学习关于培育青年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要求。
2014年下半年,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先后召开专门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讲话精神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10月27日,党委理论中心组传达学习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部署。与此同时,各院系、机关各部处、直附属单位的分党委和党总支按照校党委要求,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抓好学习、掌握精神。学校各个党支部将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讲话精神和学习中央、教育部党组及北京市委的有关精神纳入日常学习教育活动中来,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将理论学习纳入到提升修养的日程中来,学习劲头十足、成效明显。
一年来,人民大学的师生学者在期刊、杂志、报纸和网站上发表了几十篇学习心得和体会,分享切身感受。靳诺书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发表《“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让“实事求是”成为精神底色》和《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等理论文章;陈雨露校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弦歌浩荡,坚守质朴的精神底色》,共同阐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历史命题。张建明、王利明、吴付来、洪大用等校领导也就家书文化与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摆脱贫困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吴付来副书记编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字经新编》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良好反响。
学习的热情愈加高涨、改革的理念愈加凝炼。作为首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等学校,学校以“践行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发展力量,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为主题,力争教育实践活动与学校事业发展双促进,让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增强了理念信念,优化了党风政风,初步建立了常态化、长效化的体制机制,让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一心一意谋发展。校党委以加强干部监督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提拔、管理、任用、监督的流程和机制,让广大党员干部向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热心服务、爱校兴校的方向看齐;激发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热情,让学习理论成为常态、践行理论成为习惯,用党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让思想政治理论切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成为中央统战部确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三进”工作的首批试点高校,成功举办了“统战理论与政策前沿系列学术讲座”,开展了“统战历史与理论知识竞赛”“统战历史与理论经典文献选读征文”等活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班建设工作、学生党员先进性融铸工作和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共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朗诵会”“中国梦·人大情”等唱响主旋律、畅想中国梦的系列主题活动先后由人大走向全国,在高等教育界和文化界赢得良好声誉。
热情的汇聚转化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中国人民大学充分认识到,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事关学校未来长远发展,关系到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
7月21日至22日,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聚神、聚力深化综合改革,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作出贡献。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紧锣密鼓地召开了2014年学院工作会议,传达会议精神,专门探讨并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靳诺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校上下应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投入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把学校的光荣传统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比较优势作为核心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切实担当起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重任。
会后,学校即刻组建深化改革方案起草小组,从教学、科研一线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了解、一个学院一个学院调研,逐个捋清学校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和困难,着手起草一份契合人大校史校情、廓清改革思路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作为长期在人大工作、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育老兵,陈雨露校长对深化综合改革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人民大学的综合改革一定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深层次、全局性的改革;是从单兵突进到整体推进、从表层到深层、从增量到存量的改革,是涉及大学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分配、招生就业、服务管理等各层面的改革。
9月11日,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工作部署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高教综合改革,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改革创新思维做好学校各项工作。9月12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起草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成立,9月19日,综合改革方案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各院系、机关各部处及直附属单位从各层面起草了综合改革方案草案,为形成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以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工作为主题的五次专题讨论会在10月下旬连续召开,靳诺书记、陈雨露校长等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代表、知名校友、关心人大发展的各届人士汇聚一堂,实打实把脉发展难题,面对面探讨师生关切。
翻阅综合改革的初步方案,内容涉及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本科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改革、深化党政管理与服务改革等主题,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这一红线贯穿始终。
事业旺,全面发展谱新篇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在开局之年破解难题、趟出一条适合人大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学校首先从人才培养改革这个牛鼻子抓起。
在2014年开局的工作部署会上,靳诺书记强调指出,新的一年要坚持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即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定不移,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坚定不移,贯彻实施大学章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坚定不移。要做到“三个”争取,即争取在重要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有新进展,争取在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争取在热点问题上有新探索。
2014年4月,福州第一中学校长李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等10人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本科生招生社会监督员的消息不胫而走。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让招生真正在阳光下进行。
在借鉴国际知名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在人才选拔机制各环节都作了优化,从宣讲到招生都作了深度调整。随之而来的结果让人振奋,学校在部分省市的招生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整体招生质量稳中有升,一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牵手人民大学。
研究生教育领域,以提升质量、深耕学术、培养高端学术人才的综合改革方案渐次形成:以重心下移、提升培养质量为核心,从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导师遴选、质量保障、国际交流、奖助体系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推进;改革博士生导师核准制度,建立学院主导的博士生导师资格备案制,把导师资格确立权下放到学院;鼓励学院形成独立的学术成长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强化导师责任。
深秋时节,硕果满园。人大青年教师张世明独著的五卷本《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这是人民大学继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之后,时隔10年再次获此殊荣。
从选题、草拟、初稿、修改到成形,张世明教授写作此书历时17年,围绕法律规则、经济资源和时空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300多万字宛如清明上河图般呈现,描绘了中国1644年到1949年三个世纪的经济社会法律变迁的宏大画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阅过此书后,评价它为“构成了一部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新清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比较罕见的。”
此次评奖,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7项成果获奖,除了特等奖外还有5项一等奖和21项二等奖,获奖总数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另外,在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我校有53个项目获得立项,总立项数和分类立项数均居全国高校首位,十年来第7次高居立项榜首,同时刷新了学校年度立项数量的历史记录。
诸多成绩背后映射出的是科研体制的重大转型。2014年,学校强调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理念,出精品、出上品成为人大学者的共同追求。
2014年,“人大国发院”成为政府部门、媒体常常提及的一个热词。作为一所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深厚底蕴、立足经济现实、直面国家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新型智库,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就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反腐败、国际形势等问题举办了多次大型研讨会,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并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报送建议和成果摘要,为重大决策服务。另外,9月,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建立全球首个“G20智库年会机制”并发表共同声明,呼吁全球经济分享中国发展“高速列车”带来的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也在著书立说、献计献策方面作出重要努力,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学校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智库成果报送渠道,智库建设体制改革开始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其咨政研究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改革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人才队伍是关键。”靳诺书记在2014年下半年的工作部署会上说,“全校师生员工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又是客体,都要参与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来,才能推动学校事业大发展。”
2014年6月,“百名海归挂职计划”启动,30位在国外学成归国的留洋博士离开了熟悉的科研机构,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熟悉情况、查找问题,尽快将科研的目光聚焦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上,使科研的节奏与中国本土的学科建设同频共振。年底,在教育部公布的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拟聘任人选名单中,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沈卫荣、郝立新、汪昌云、岳希明、张志铭、王轶、任剑涛、喻国明、朱信凯10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此,中国人民大学入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
学校还启动了新入职教师培训计划,关注“70后”“80后”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打造老中青三代人各有侧重、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铸就坚实的人才保障。正如陈雨露校长在新教师岗前培训结业典礼上说,“未来20年内要锻造一支能够传承人大精神、光大优秀传统,具备更高专业素养、拥有世界级成果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扩大、社会声誉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而为中青年教师身先垂范的,是一大批高山仰止的名师大家。12月18日,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将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授予著名伦理学家、我校罗国杰教授,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我校黄达教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马凯为其颁奖。前两届终身成就奖分别授予人口学家邬沧萍、红学家冯其庸、哲学家汤一介、历史学家戴逸和经济学家张卓元。作为为表彰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设立的专门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正因这样一批获奖者的学术水平和精神风范而显得格外厚重。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将自身的改革发展与拓展海外高等教育交往和联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海外影响紧密联系起来。
一项项重要活动在人大拉开帷幕,达成共识。2月26日,由戴秉国任名誉院长、赵启正任院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正式成立,人民大学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纽带和舞台。4月11日,学校承办 “博鳌对话: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博鳌亚洲2014年年会分论坛。7月2日,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齐聚中关村大街59号,参加2014年国际小学期学习。8月18日,APEC主题论坛召开,倡议创新公私合作制度模式,促进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9月6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人大举行,共话“东学西学·四百年”,刘延东同志出席并讲话。9月,学校代表团赴欧,参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与四所高校共建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学校与世界之间搭建起越来越多的桥梁。
一批批国际政要和知名人士到人大演讲交流,发表见解。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捷克共和国总统米洛什·泽曼、俄罗斯教育科技部副部长亚力山大·克林莫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教授、卢森堡新任驻华大使石泰嵋,伊朗前外交部长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博士等走上人民大学的讲台。
2014年,靳诺书记先后率团赴以色列、法国、瑞士等国访问,与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以及巴黎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高校代表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扩大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教育交流、中法学院建设和孔子学院建设。
恰逢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祝贺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陈雨露校长携我校13家海外孔子学院共襄盛举。
与此同时,校园建设也取得新进展,位于西郊的校园更加美丽。“1420行动计划”得到有效落实,新图书馆前又增添了一抹新绿,理工楼、校园一卡通中心、逸夫会议中心、中区食堂、北区食堂、公共教学四楼、东北区老旧建筑物等一系列改造工程顺利进行,优美的编钟音乐铃声取代了公共教学区域传统的机械铃声,“微人大”上线……师生的教学与生活更加便利。
平安校园建设贯穿全年。11月28日,全国高校首支“应急志愿服务队”在中国人民大学亮相。这32人的队伍由教师、校医、保安、校青年安全协会会员和多名学生退伍老兵组成,是全国首支受过专业训练、持有专业证书的高校应急管理师队伍,他们在努力把安全知识和技能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同时,校园消防演练、平安交通、精细化安保管理、夜间巡视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共同为平安校园建设添砖加瓦。全校上下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工作体系,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稳定工作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风起云涌好扬帆,人大改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