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皇家冰窖变市民餐厅
已到盛夏酷暑,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那个年代,人们在数九寒冬河中取冰储藏起来,待到来年夏天用于降温解暑。这储冰靠的便是冰窖,这些冰窖也分着三六九等,它们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生活。可现如今虽然还能找到一些老冰窖的遗迹,但真正对外开放且保存完好的冰窖却仅剩一处,“再留不住,就得让后人去教科书里认识冰窖了。”
探寻 冰窖遗址踪迹难寻
《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词条中,有对清代北京城内18座皇家冰窖的详细的记载:“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显然在那时候的生活中,冰窖是个寻常物。
而现如今,除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外的雪池胡同里的雪池冰窖,以及恭俭胡同内的恭俭冰窖外,其余几座皇家冰窖多被填平或毁坏,原址已无处可循。雪池冰窖周边的老住户称,最早雪池胡同内有6座冰窖,如今只残存两座。雪池冰窖为半地下建筑,冰窖墙壁露出地面近1米高,窖顶为人字形的起脊双坡,从外部看已经破败不堪。据看守冰窖的工作人员介绍,早年雪池冰窖顶部均为黄色琉璃瓦,弃用后曾长满杂草,“冰窖入口像是城门洞子,里面有十米多深。后来有4座被填平了,剩下现在的这两座,一座里面堆满垃圾,另一座外墙都塌了,被单位当成自行车车棚。2007年,政府对这俩冰窖重新修缮,在原址上进行保护,不许任何人再进去。”
穿越 昔日冰窖另作他用
距离雪池冰窖不远处的恭俭胡同五巷5号院内,也还留有清朝建造的恭俭冰窖,如今该小院已经被改为一处餐厅,院内的冰窖也被作为包间使用。小院大门一侧挂有北京市文物局2006年6月立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靠后门的位置有一道黑漆的木门,门头悬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匾上写着“冰窖”两个漆金的大字。站在冰窖门口便能感到一阵阵沁心的凉,该冰窖同样为半地下建筑,窖顶为“人”字形脊坡,顺着门口的石阶进入冰窖可以看到,窖底用椿木打段,墙体用花岗岩铺底,窖宽7.78米,长20.4米,高7米,墙厚1.4米,占地面积458平方米,为砖拱结构,墙壁上凿出的壁洞内存放着大量的酒水饮品,温度计显示的冰窖内温度为20℃。
“北京现在还在用的冰窖,就剩咱这一家了。”今年56岁的王丽辉先生是恭俭冰窖餐厅的老板,老王介绍,他在1994年4月租下恭俭冰窖,一直当做存放小家电的库房,直到2008年才将恭俭冰窖打造成一家以冰窖为主题的餐厅。老王称,自打1982年后,北京城内的几处皇家冰窖便都开始慢慢被弃用,“主要是冰箱出现了,家家都有‘小冰窖’,谁还用得着它呀。”
用途 防暑降温冷冻保鲜
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年代,冰窖作为老北京人夏天生活的必需品存在。北京民俗学家高巍介绍,古人用冰窖存冰无非是用于两大功能:防暑降温、冷冻保鲜。“过去京城里几座冰窖内的存冰,分专门供应皇宫使用和供应农商家中使用。吃完午饭,把冰块放在铜盆里,再摆上些水果,冰融化就给屋里降温了,放在冰上的水果吃起来也比较爽口。”高先生笑称,除了防暑降温,农商也可以去指定的冰窖购冰。
此外,高巍还感慨,自己小时候住在北海附近,“每到三伏天的时候,胡同里老能看到有老人上身光着膀子不穿衣服,下身套着大棉裤,脚上还踩着大棉鞋,当时我就特别纳闷,这到底是冷啊还是热啊?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常年在冰窖里工作,落下老寒腿的毛病。”他回忆,古时北京城里的冰窖有些可深达地下三四十米,窖内外温差最大时能达到近50℃,“窖内是冬天,窖外是夏天,身上的汗在窖内很快就会结冰,很多人都是这样落下的病根。”
工艺 取冰存冰久存不化
冰窖被弃用不再藏冰,取冰的技术也随之失传。高巍称,以前皇家每年腊七腊八夜里子时开始取冰,将河面的冻冰层凿成一米见方的冰块,放入冰窖封存,等到来年夏季取出使用。对此,恭俭冰窖餐厅的老板老王也有研究,他讲述,当时取冰分三个步骤,也是三个大工程,“‘大工看冰,中工切冰,小工取冰’。这看冰,就是看冰的横截面,立茬的才能用,横茬的就不行。因为立茬是一次性冻成形的,而横茬则是分多次慢慢冻起来的,温度稍高就容易化开,存不住。选好取冰地点后用木棍在冰面上划出大小,然后用清水一遍一遍地把冰表面的泥土冲刷干净,再用凿子凿冰块,最后用长木板把冰块运到冰窖里,全北京城18座大冰窖,全在同一天同时开工,腊月三十之前务必把冰窖里的冰储存齐,工时大约也就20天左右,之后就封窖存冰。”老王讲道,“所有皇家冰窖都是挨着河系建造的,民国后才有好多居民照猫画虎把自家地窖改成‘土冰窖’。”
据老王介绍,恭俭冰窖内的地面最初是用上万根柏木密密麻麻打造的“柏木桩”,“像是武侠片里的梅花桩。每根木桩大概高在1米到1.2米之间。柏木桩的作用就是为了隔地热、引流冰水,哪怕有冰块融化成水,也不会淤积在地面,都顺着木桩流走了,保证冰块不会被水浸泡。”
消逝 土冰窖也名存实亡
如今,北京周边郊区县的水库旁还有些仅存的土冰窖。在紧靠密云水库的城镇内,吴连勇家还有一处地下十余米深、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的土冰窖,窖口常年用塑料布裹着铁门遮盖,已经弃置多年。窖内均为红砖铺地,阴冷潮湿,“以前冬天水库冰冻得厚,我们在地窖里铺上塑料布或草垫子,码上一层冰块,再铺一层塑料布,防止冰块粘在一起,同样也起到保温作用。地窖里放满冰块后就把地窖口封上,就算外面天再热,窖里温度还是很低。”老吴回想,每年夏天,他家都会打开窖口卖冰,“当时我们论块卖,主要卖给小商贩,他们把水库里的鱼往冰上一放,能保鲜好久。现在好多超市也都把海鲜放在冰块上,可那冰一看就是人工造的,不地道。”后来密云水库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吴家中的冰窖也就闲置了。
如今的北京城内,冰窖已名存实亡。老王称,每年6月15日,他都从市场上买来一两坨大冰块,象征性地在冰窖里摆一摆,“这几年来冰窖参观加吃饭的人太多,我怕冰窖内的温度会因此升高,所以每天只限时对外开放。”(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陈佳兴 )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