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成首个公众考古场所
千龙网北京6月13日讯(记者 马文娟)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2015年恰逢北京建城3060年。6月13日,圆明园春泽斋柳树成荫,万亩荷塘翠绿无边,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在这里举行。2015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推广“公众考古”。
已故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的事业,人少成不了大气候。考古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不成。”“公众考古”将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庙堂走向公众,使考古知识由少数人掌握而由民众共享。这一活动目前在国内已蓬勃开展,很多高校、考古单位、博物馆都成立了相关部门,专门开展“公众考古”。
13日当天,圆明园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见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北京公众考古在圆明园西洋楼启动
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拉开了圆明园公众考古的序幕,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
记者来到四周设有隔离标志的遗址周边,看到北京市文研所的数位考古人员正在用手铲、洛阳铲等专业工具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工作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在现场具备必要的文物保护及安全条件前提下,游客可以参观并从现场的说明中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识。据了解,今后北京市在积累并总结一定经验的前提下,对有条件的发掘现场将逐步尝试对公众开放。
今年活动主题突出“公众考古”。文化遗产不再是封闭的静态存在,而是邀请社会大众积极见证考古过程,从而对这些宝贵的遗产有着更为感性与深刻的认知,让历史古迹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为古都代言”呼吁全民参与文保
在上午的活动中,北京市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做出贡献的志愿者代表和单位颁发了证书。他们或自费勘察走访古长城,或自筹资金修复文物并合理利用,或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守候摩崖石刻,用行动践行着公民对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热爱。同时,还启动“我为古都代言”活动,呼吁全民参与到保护文物的行动中来。
作为古都的代表之一、全球皇家园林典范,圆明园以深厚的清代皇家文化积淀及中华园林建筑文化在诸多古迹中独树一帜。记者了解到,圆明园遗址下一步的规划、保护、展示等工作也已有规划。
2014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14-2020年度)》。下一步,将力争用3-5年时间,分期逐步开展圆明园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摸清圆明园遗址的整体格局、山形水系和遗址布局,并积极推进圆明园大宫门景区、九州景区等重点区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目前,已启动西洋楼遗址保护工作,计划2015年11月实施西洋楼海晏堂蓄水楼遗迹本体加固保护工程和西洋楼片区游线调整项目。为提升遗址展示水平,对圆明园遗址标识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置,并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
2014年北京文保投入11亿
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也因此文物保护工作十分繁重。2014年,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取得丰硕成果,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达到11个亿,启动了185项文物保护工程。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是北京市文物保护的重点之一。此外,2014年,北京有一项重要考古发现——延庆县大庄科乡矿冶遗址,如此大规模的辽代矿冶遗址群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于我国中世纪冶金史和科技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久前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为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北京市已启动了68处抗战类文物保护工程,包括宛平城、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房山蒲洼乡兵工厂旧址等,计划投入资金6800余万元。其中维护保养和环境整治工程等将于6月底前完工,具备条件的将逐步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