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法院搭建互联网调解平台 让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16.08.2016  20:33
  “现在开庭。今天,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依法在本院公开审理申请人董某富、董某、邓某琴确认人民调解协议一案。”8月9日下午,该院南口法庭庭长杨卫东在镜头前敲响了法槌。

  杨庭长正在通过视频开庭审查的,是一起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年近60岁的董某富家住昌平区南口镇某村,30年前,他与穆女士结婚并生下女儿董某。穆女士去世后,留下一套生前由单位分的公有住房。穆女士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邓某琴、丈夫董某富、女儿董某作为穆女士的继承人,谁享有公有住房的租赁权?三人有了初步的调解意向,并向南口镇司法所提起了申请。可邓某琴与董某祖孙二人现住在北京市朝阳区,距离昌平近六十公里。邓某琴已年逾八旬,还患有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行动极为不便。

   案件一时间有些棘手,南口镇司法所所长朱颖想起前些日子和法院南口法庭联合举办的一次关于互联网+基层人民调解的培训中,杨庭长曾介绍法院将互联网调解平台应用于远程司法确认。

   经过与法院的沟通,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2016年8月5日,南口镇司法所所长朱颖和昌平区人民调解员唐东彪在唐东彪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法院的互联网调解平台,先行对这起纠纷进行了调解,董某富、董某、邓某琴当场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邮寄给当事人进行签字确认。8月9日,杨庭长依法公开开庭,通过远程视频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审查。

  庭审中,杨庭长通过视频实时界面,首先核实了董某富、邓某琴和董某的身份关系。随后,董某富向法官出具了结婚申请书、公有住房租赁合同等证据,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邓某琴和董某也通过镜头向法官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意见。经过法庭调查等一系列严谨、规范的庭审程序,杨庭长就公有住房性质、双方真实意思、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审查,最终确认了该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太感谢了,没想到我们祖孙俩在家里就能把房子的事情解决了!”镜头前,年逾八旬的邓某琴激动地说道。

   通过基层司法所、基层人民法庭、基层调解组织等多方联动,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纠纷。这是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依托基层人民法庭,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人民法庭、基层调解组织等优势,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目前,该院已与昌平区南口镇、流村镇等地基层调解组织建立工作机制,立足辖区特点,依托法院互联网调解平台,以满足基层群众司法需求为导向,强化诉调对接,加强人民法庭与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合作,给辖区居民提供诉讼便利,将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此次网络司法确认案件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纠纷调解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全部程序,实现了快速解决纠纷,真正达到了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司法确认便民利民的效果。据悉,这也是该院南口法庭第三次借助互联网调解平台来解决当事人的诉求。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