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打造科技城“绿”先行
昌平未来科技城充满未来元素。
拆除违建后的土地上,种上了树木,变成了林地。
昌平区一些工厂减少工人,准备清退工作。
因为区位优势,昌平吸引大批外来人口及低端产业聚集于此。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昌平区腾笼换鸟,退出低端产业,增绿地、引“高精尖”,一座绿色的科技新城正在京北大地稳步崛起。
年投5亿“进高退低”
想要脱胎换骨,发展成为生态科技新区,昌平就必须先将占据大量土地的低端产业进行清退,腾出发展空间。从去年起,该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约5亿元用于“进高退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全市率先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
陈宁玲的家具公司在退出行列中。
“今年春节以来,我们公司就停接家具订购合同。”陈宁玲有些惆怅地说,她和丈夫相中小汤山镇距市区较近的优势,于2002年在此建起了家具厂。最兴旺的时候,车间内同时有300来位工人制作家具。她坦言,家具厂生意越兴隆,带来的粉尘污染越重。
在陈宁玲的家具公司退出之前,已有数十家污染行业企业搬离昌平。据统计,昌平共有453家工业污染企业,按计划,这些企业将全部腾退,引进高端产业,提升城市绿化指数,腾出空间。
6月29日,已运营12年的东二旗市场被拆除。“社区里建起便民菜站、超市,买东西比去东二旗市场方便多了。”羊各庄村民王艳双说,东二旗市场主要经营农产品、日杂用品、建材,周一、周四、周六是市场大集日,每到此时,摆摊的商贩甚至将摊位沿着安四路,一直摆到村口,垃圾满地、车流人流堵做一团,村幼儿园恰好在安四路对面,孩子上下学都会因拥堵而迟到,家长也总因此提心吊胆。
退大杂院建“绿肺”
空间腾开了,如何利用?昌平区把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环境舒适度列为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前提。
沙河镇七里渠南村旁,370亩国际友好林内,绿化工人老陈正与同事一起,为今年新栽种的油松培土。“这片树林所在地原为用于出租的大杂院,污水横流,村民都躲着走。”身为七里渠南村人,老陈亲眼目睹了当地由荒滩到“城中村”,再到休闲公园的巨变。
15年前,七里渠南村旁的土地大多是贫瘠的盐碱地,种啥庄稼都不活,老百姓只能将地撂荒,外出打工。七北路建成通车后,交通便利了,村民纷纷建房出租,有“头脑灵活者”将这些盐碱地承包下来,建成大院。时间长了,这里聚集了大批外来人口。
去年,昌平区全面整治“城中村”,出租大院变成休闲公园、绿地,原本人人躲着走的地方,成为大家日常休闲的好去处,老陈和两位村民还应聘到绿化养护公司,挣上“绿工资”。今年,昌平区将6000亩大杂院清退土地用做了平原造林。该区还特地从其他地区运来适合种植的土壤,铺到腾退地上,选择油松、白皮松、栾树等易活树种,采用组团式栽培模式,打造景观生态林、休闲公园,将原本脏乱差的外来人口及低端产业聚集地变成了漂亮的城市“绿肺”。
建生态城市科技当家
空间腾开了,环境提升了,高精尖的产业也随之落户昌平。
去年,昌平区第一批支持项目409个,支持资金1.6亿余元,涉及工业升级改造、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科技金融产业等方面。由50余家核心企业及机构组成的中关村昌平园大健康产业联盟建成,该联盟包括4家国家级研究机构、3家跨国公司、5家上市公司、2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多家金融服务机构等,为产业主体提供金融和产业资源支持,搭建国际技术人才合作的平台。
早在2009年,未来科技城在昌平小汤山、北七家两镇交界地区奠基。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标志着昌平“高精尖”科技产业区的建设快车启程。在未来科技城建设中,应用了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水循环应用系统等国内领先的城市生态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垃圾丢进垃圾口,就直接被吸到垃圾处理站内;雨水等经过水循环系统,或回补地下水,或流入城内人工水景观内,或用于浇灌绿地,无一浪费。
“未来科技城还是一座生态城市建设、生活的示范城,有了这个范本,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就有了参考。”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昌平的新区建设将参考未来科技城应用的部分城市生态技术,为更多百姓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