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森林利用 伴随人类文明进程

25.09.2015  19:25

 

      《中华大典·林业典·森林利用分典》主编李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楼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耕种的神农氏,这些传说人物的开创之举,都以森林为背景,同时人类也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走出蛮荒。一部森林利用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森林利用分典》囊括了上起先秦、下迄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古籍中有关森林利用的资料240多万字,共包括4个总部22个分部。前3个总部,即木材采伐运输总部、木材加工利用总部、林特产品加工利用总部,对应于今日的森林采伐运输工业、木材加工工业和林产化学工业,一起称为森林工业的三大组成部分。第四个总部为林产品贸易总部。

 

 

富有朝气的编纂团队

 

      《森林利用分典》体现了先人在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智慧。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木材的利用,木材的采伐运输是第一步。一些巨木往往只能在深山中找到,古代木材运输以水运为主,如要运出还得伐山开道送到有河流的地区,陆运、水运、水陆联运,具体的运输技术在史料中常有呈现。在对木材加工利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更加熟悉了解木材的材性、质量和规格,而且一些技艺现今仍具生命力,比如我国的一些木构建筑经典——《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等,对于现代建筑工业仍具指导意义。在对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山林野果的采集、加工和利用,无疑是后世果树栽培业和果品加工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源头。而在木材贸易过程中,先人更是发明了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龙泉码”计量方式。这些林业科技的先人智慧,令我们叹服,同时也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森林利用分典》展现的先人利用森林的传统技艺,集中体现在木材加工利用总部。在这一总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先人用竹木材制造了各式各样的器具,具体分为居处类、文具类、武备类、农桑类、乐舞类、礼俗类以及其他类7个专题。而我国悠久的木结构建筑传统,无疑使建筑成为历代的木材利用大宗。交通和战争的需要,也造成了大量的木材消耗。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侧面了解森林资源变迁的原因,同时也反思一些传统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森林利用分典》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诗经·商颂·殷武》描述了无数能工巧匠,凭借富饶的森林资源,创造了以木构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建筑;山林是动物的栖身之所,当树木被采伐,动物便失去了家园。宋代诗人陈起的《课伐木》一诗从“午夜无依乌鹊冷,数声应恨月明中”,到“穷猿无可择,飞鹊更何依”,再到“持钱赠汝勿更伐”,诗人为森林、为动物,发出了一声比一声急迫的呼喊;随着社会的发展,森林资源减少,导致灾害不断。一些诗人不仅看到了伐木带来的后果,更难能可贵地对其因果进行了分析。清代诗人何绍基的《伐木》诗从同情黎民百姓的立场出发,对开山种田,梦想绿秧插到天而大肆砍伐树木,导致“云根将枯雨候薄”“渐恐人间多旱年”的恶果进行了剖析。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伐木行为,一旦接受人的主观精神的投射,便寄托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与思想意识。而这些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和发展。(A1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