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在全社会倡导“家庭陪伴文化”
11.05.2015 11:18
本文来源: 妇女网
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多元,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习手段不断延展,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与日俱减。很多家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或过早地把孩子送入早教机构,或送给老人抚养。应当看到,家庭和谐不是金钱和物质的堆砌,家庭教育重在父母陪伴。如何在社会政策中做到关爱家庭,帮助大家实现家庭和事业双赢,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是提高政策支撑力度,解决家庭现实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稳定才能化解社会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困扰,比如二胎母亲只有98天产假,孩子未脱离哺乳期即要上班;3岁前孩子无幼儿园等机构接收抚养,孩子入学后半天即放学难以按时接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单位来协力解决。比如,在街道社区可设置相应的留守儿童看护小屋,发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前来帮助孩子们复习预习;比如单位可设置托管班、寒暑假托管班等为各位家长分忧;比如可动员社区志愿者义务接送学生上下学。提高社会政策的支持力度,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大家更好地工作、学习,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倡导家庭陪伴文化,提升家庭文化素养。统计显示,当前北京离婚率已接近40%,亲情淡漠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实中,很多家长都是“低头族”、“电视电影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没有时间去回归家庭、陪伴孩子。但凡有点时间的,也都奔跑在给孩子报班、上兴趣班的路上。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最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比如街道社区可以倡导家庭陪伴阅读活动,让各位家长都来陪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进步。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奖励性环节,鼓励爱读书、勤读书的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家对家庭的关注度和荣誉感。 三是建立激励良性循环机制,营造稳定家庭氛围。就目前中国家庭形态而言,主要由老人、小孩、伴侣三部分构成,家庭氛围稳不稳,关键在能否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政府、单位和社区对这三块儿的支撑,显然还能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其中核心是服务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要加强,比如单位可加大对家庭建设的投入比重,实行弹性办公制、设立家庭日等等,将家庭建设纳入企业,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对于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政府方面是否也可考虑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总之,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汇聚合力,就一定能让家庭陪伴文化逐步树立起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作者为西城区妇联副主席) 编辑:ruby本文来源: 妇女网
11.05.2015 11:18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养老领域消费工作方案》的通知
京民养老发〔2019〕43号
各区民政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