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无法到田头 江苏农民细说“秸秆还田难”
“一把火”能否烧死灰飞虱
两个人,20亩地。每到收割时,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沈滩村沈久恩和老伴便忙得团团转。“过去秸秆都点火烧,没见不好。”他说,这几年,村里动员他秸秆还田,没想到去年灰飞虱特别多。“当初把虫子全烧死多好!”他找到镇里,跟干部打赌:“你我各种一亩,你不烧我烧,看看怎样?”
“打工的人回家农忙,秸秆点火最省事、不误农时。一把火,烧死害虫,连草种也烧没了。草木灰还田,土壤有肥力。”射阳县合德镇其林村李成华、沈荣道出许多农户的真实想法,最让他们揪心的是机械还田不到位,翻耕不深,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尤其麦苗无法生根,“冬天一场寒流就全冻死了。”
虽然怀疑,抵触,但不少农户表示:“肯定不烧了。上面‘看强盗’一样,又罚款又拘留,谁敢点火?村干部全是熟人,也不好意思烧啊。”
滨淮镇农业中心主任曾被沈久恩拉着打赌,说起去年虫害,他认为农户有误解:秸秆还田后因连续阴雨,温度、湿度适宜害虫繁育,灰飞虱这才特别多。“点火能烧死虫卵,但不绝对,气候才是主因。害虫趋绿,夏收前,灰飞虱已从麦秆飞入绿色芦苇丛,等秧苗栽了,又飞来吸食汁液。至于草种,除草剂就能解决。”
“2008年,小麦、水稻亩产分别为350公斤及550公斤,今年分别达500公斤和650公斤。”这是滨淮农场秸秆还田前后的对比数据,负责人李文忠说,这些数据为农业部对农场6万亩耕地现收测产,扣除标准水分后得来。“虫害、病害、杂草,与烧不烧没必然关系,相反,机械还田达到所需深度后,土壤会越来越有‘劲’,通透性增强,有机质增多,农作物根系有了活力,能下去找‘食’。农场每年两季亩产比农户高出200公斤,连尿素也节省40公斤。”
“补丁田”让机械使不上劲
11月3日,建湖县上冈镇大团村,农机手刘孝龙开着“雷沃”收割机在稻田作业,妻子董娅低声抱怨:不足半亩一块地,铧犁就有5米长,机器很难转身,耗油费力。
零散田块、分散种植是机械还田最大的制约因素。虽然盐城联耕联种、土地流转规模已超30%,但如何将流转来的田块“化整为零”,很多种田大户为之头疼。东台市五烈镇朱顺龙25亩田分成6块;大丰区白驹镇韦彬和40亩田散在8处。
“田块太小机械难操作,农机手不愿来。”建湖县宝塔镇龙河村陈必龙去年流转土地100亩,分散在4个组22个地方,最大20亩,最小不足1亩。今年,他将规模扩大到200亩,田块遍布8个组40多处。这些“补丁田”如果并成大田,每亩耕作费至少能省5元。
采访中,一位镇领导表示“没有机械进不了的地”。可在东台市时堰镇三时村,因为没有路桥,农户不得不划船到河对岸田里收割,秸秆打捆后再用船运回。在相邻的茂富村,党总支书记王友勤坦言:“去年,全村3000亩农田有一半因桥梁不配套,造成大型拖拉机无法下田作业。今年村里掏30万元,一口气修了5座桥,即使这样,仍有500多亩机械无法到达。就是因为这个,村里近千亩可流转土地无人肯承包。”
“撑船去种地”不算稀奇,“开船运大型拖拉机去作业”才是壮观。时堰镇塘坝村民赵付喜,为了收割8亩地,每次都要借船将大型拖拉机“渡”到对岸。
“不安全,但没办法!”塘坝村村党总支书记赵文斌说,村里大小河道118条,为了秸秆还田,他们借来大铁船,可一连请来4台“大型拖拉机”,农机手开到河边就害怕,不敢上船,最后还是一个老师傅帮忙。村里底子薄,即使上面有补贴,造桥也难。今秋塘坝村1600亩稻田,机械没法到达的就有1400亩,这种现象在嵇东村等地同样存在。
离田这么远,机械有劲使不出。桥不通、路不畅,连秸秆收储车都到不了田边,在一些农户看来,秸秆还田不容易。
“只要不烧财政全包”能包多远
11月2日晚10点半,记者跟随71岁的村聘巡查员吕文斌,在盐都区盐龙街道合心村田间巡查。“这么晚,谁会出来点火?”听记者一问,穿着大衣、戴着头盔的他笑了:“现在农户很少烧秸秆,露水重,点也点不着啊,防的是把秸秆抛进河的人。”当夜12点过后,值守责任区田埂上的他才能回家。此时,合心村村部灯火通明,村干部加组长共13人全部出动,隔几分钟就去巡逻,患重感冒的村书记孙龙俊吊着水,“除了看人,白天还要看收割机有没有装切碎装置。”
人海战术还不够,财政买单更不计成本。在滨海县滨淮镇双舍村,记者拨开土层,刚播下的麦种“睡”在10多公分下的土壤里。村民孙伟宏说,过去,秸秆不还田,每亩收割费70元,旋耕40元;现在,收割80元,还田40元——全村组织机械还田,村集体承担还田费。“每亩省30块钱,我只要把稻子扛回家。”滨海县农委副主任高亚国也在算账:全县预计还田面积超120万亩,除省财政安排的2000万元,今年县财政要拿2800万元。
盐城是农业大市,也是秸秆资源大市,主要农作物年产秸秆约735万吨。该市农委农机管理处处长张尊忠说,盐城今年夏收秸秆还田超89%,秋收将超45%。秸秆还田以财政引导为主,除省里补贴资金外,市以下各级财政都在掏钱,但要基本达到应补尽补,全市资金缺口约6000万元。随着还田比例不断提高,缺口会越来越大。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只能保证重点区域。
只要不烧财政全包。即使补贴力度这么大,农户心中仍有隐忧:财政能埋单多久?看看秸秆越来越“金贵”,可稻麦市场价降了,农资还在呼呼上涨,他们倒希望补贴再算明细账,看怎么补、补到哪儿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