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05.01.2016  18:32
科研要有协作和担当

来源:科技日报 2016-1-1 林莉君

  施一公,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业界称他是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以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施一公曾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8年回国后,他推动了我国在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被他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多达70余名。

  2014年6月,施一公团队让人们首次清楚地看到老年痴呆症的致病蛋白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长成什么样”。有生以来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施一公,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在他看来,科研的态度就是坚持、协作和担当。“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施一公说。

  2015年8月23日,本报记者再次采访到这位学术界的“大牛”,第二天本报以《四个人的团队和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为题,报道了施一公这个“65后”加三个“85后”,再次取得科研上的重大突破。这一次,世界顶级期刊《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施一公研究组的两篇论文,让人类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向前迈进一大步,引起全球生物界的轰动。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科星灿烂 我们在讲述》)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