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一路芬芳的“寻蜜人生”(图文)

26.04.2016  02:09

  三、四月间,王琪带领的“蜜蜂大军”浩浩荡荡的从江西出发转场到安徽——这个由他发起、大学生为主体的蜂场,成立时间不过三年。沿着前两年摸索出来的线路,他们开始一年追花夺蜜生活的行程,在这油菜花开的季节,采油菜蜜,以及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蜂王浆——油菜春浆。在这段路上,他们还要进行和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的油菜授粉合作项目,探索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增产效益以及对蜂群的影响。

倔强的创业种子

  两年多前,邓杰、王琪一起酝酿养蜂计划的时候,是他们刚因“农大商城”受挫不久。

  农大商城,是由一群在校学生发起的网络平台。搭建校园网络平台,让同学们的家乡特产能够在上面展示、传播和交易——这样大胆的想法,吸引了一群年轻人,其中比较活跃的同学有六、七个,包括信电学院在读的王琪和农学院植保专业的邓杰。这个商城因为项目过多、特色不足,没有迎来大家期待的活跃度,后来没有坚持下去。

  对邓杰来说,这不是第一次挫折。刚入学不到一个月,他发现不少同学有打印课件的需求,和舍友商议以后在宿舍开起了打印店。两周以后,老式喷墨打印机的罢工,浇了大家一盆凉水。“不安分”的年轻,总是停不下来的热情:再做点什么?邓杰家在韶关,想到将广州的小盆栽运到北京,在校园中推广,没有成功。接连的挫折,每次给邓杰留下的不仅是阅历,也有反思和经验。

  在农大商城那段时间的最大收获,是认识王琪,彼此成为聊得来的朋友。王琪曾经说起养蜂的事情,他家有蜂场,自己也萌生过推广蜂蜜的计划。邓杰的创业想法,那时又一次被点燃了:三年级的王琪发起,一年级的邓杰结伴成为合伙人。

 

每只蜜蜂1天为采蜜飞行150公里以上,终其一生为人类酿蜜不过3克左右。团队照顾蜜蜂,非常细心。

  和前面几次不同,在和王琪一道“趟路”的时候,邓杰从蜜蜂采蜜开始、一直到蜂蜜消费全过程细细了解了一番:蜜蜂点滴采集回来的水蜜,在蜂巢中被反复酝酿、蜂翅扇去水分,到酝酿成熟大约需要7天时间;而现在通行的浓缩加工,一天就完成了蜜蜂一周的工作。因为没有充分酝酿,蜂蜜中分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没有充分得到转化。而浓缩常用高温加热,又会使蜜酿中的活性物质变性。“品质欠佳,还不是最糟糕的”,邓杰发现,还有不少掺加糖浆的情形,没有便捷的手段鉴别,“喝到的蜂蜜,除了甜外没有其他味道”。

  寻找好蜂蜜,去传播推广,成为两个小伙伴的共同想法。一段时间的寻找以后,他们遇上现实问题:很多优质蜂蜜通过出口流到了国外,而国内的蜂蜜销售渠道,往往因为生产过程无法管控或者价格波动等因素,没有稳定的品质保障及供给。

  在坚持、还是放弃的十字路口,他们还注意专业调查:在一线养蜂者群体中,年轻人不及70岁以上老人的1/4,可不可以建立大学生自己的蜂场?他们又一次细致了解和测算:现在家庭养蜂,虽说要比较辛苦的投入,但基本可以保障稳定的收入。这对彼此,都是不小的考验。2014年早春二月,在彼此、以及和家人商量以后,他们决定,趁着年轻,挑战自己!

和蜜蜂一道,追寻花开的旅程

  今年,在距离校园1000公里以外的江西南昌市进贤县,王琪成为拥有500箱蜜蜂的养蜂人。他老家在湖南,打小家里就养蜂。把蜂场确定在这里,是有精心考虑的:这里气候适宜,晚秋和早春都有花开,可以作为春繁、秋繁时的蜜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饲喂。

 

和蜜蜂一起追寻花开,有时歇在地头,有时停在林间。蜜蜂酿造蜂蜜,他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养蜂人,常常被称为追花人。每年三、四月间开始,车载蜂箱,循着从南到北的方向,一路追赶一片片的花海。这既带有浪漫色彩,但同样也是非常艰苦的工作,不仅是风餐露宿。第一年夏天,王琪曾在采蜜路上难得的闲暇中这样写到:“晚上,干完活,在槐树林周遭的河边,吹着夏风,吃着晒热的西瓜。我看到横贯夜空的银河,很激动。越浪漫的事往往越需要吃苦。有时候忙起来真像打仗:赶花期,拔营装车,急行,盼有个好天气”。他们自己形容一路“追花夺蜜”——

  从江西大本营出发,长江边的安徽、湖北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蜜源地。满眼的花瓣上都是太阳一样的色泽。每到这里的时候,蜜蜂们特别兴奋,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能听见嗡嗡嗡蜂群飞舞采蜜的声音,一直要持续到天黑下来——邓杰描述这样的采蜜场景。在他眼里,油菜地美不胜收:如果顺利,油菜花蜜就可以维持蜂场一年的开销。

  采完油菜蜜,黄河流域的果木将以繁花迎接他们。在河南,有大片苹果树,苹果蜜的味道和它的名字一样清爽可口。蜜蜂采蜜的工作,需要“老天帮忙”——苹果蜜要丰收的时候,如果有一场猝不及防的雨,在这里将空手而归。换个角度,这也是考验养蜂人及时搜集信息和应对的能力。养蜂的很多环节,也需要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将“传统”升级。

  顾不上为苹果蜜而过多高兴或者沮丧,下一程要匆匆赶往陕北。五月后,那里洋槐的花期已至。延安的洋槐蜜,透明且成水白色,这里因此成为养蜂人找到的最理想的洋槐蜜源地。不久,枣树也将次第开花,但他们要非常慎重,因为采集枣花蜜有可能削弱蜂群。

  离开陕西,载有蜂箱的大篷卡车向东跋涉千里,直奔京北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保护区。那里空气清新,碧水蓝天,作为旅程中的重要驿站,他们可以采到稀有的六道木蜜。六道木蜜被称为佛蜜,可能是因为与佛教文化的某些渊源,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这期间,让蜜蜂忙碌起来的,还有适时而开的荆条花。

  再次出发前往东北的时间相对从容,这是采蜜旅程的重要一段路程。在采完辽宁的荆条花后再往北走,那里获得的椴树蜜将成为一年中最受欢迎的蜜。在夏天的线路图上,还要再往西折到内蒙古草原,那里是他们一年采蜜的终点。“回想一周前的事,感觉很久远”,王琪在寻蜜路上说,“我喜欢这样的节奏,一辈子当两辈子过。”

  邓杰会在暑假时候搭伴“在路上”。他说自己最难忘的,是在转场的时候,和蜜蜂睡在同一个车厢,除了蜂巢中窸窸窣窣的声音,感到格外宁静;在行程中忍不住放声歌唱,而唱歌会相互感染,原野里歌声自然纯净。

为人们带来自然的芳香甜蜜

  当王琪在养蜂的时候,邓杰则在校园里,学习技术和知识;寻找用户和市场。

  “在冬天里欣赏百花的芬芳”,这是邓杰2014年秋天在校园推广蜂蜜的口号。他们带来当年新采的蜜:延安的洋槐蜜、枣花蜜,黑龙江的椴树蜜,都产自最好的蜜源地,波美度在41.5°以上。经过简单过滤后分装,澄清透明,芳香自然。

  以“纯天然、高品质、中价位”作为定位,临近寒假的3天展销,240瓶蜂蜜售罄,收入25600元。邓杰和小伙伴们喜出望外——这时候,化学专业的杨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李银萍两位新成员加入,邓杰在校园不再是孤军作战;而在江西蜂场,王琪聘请了有经验的养蜂师傅,也得到了亲友的后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团队形成了小小的规模。

  这样的认可,也激励他们坚持“努力做品质蜂蜜”的想法。每一道流程他们去尝试,选择接近自然的方式,比如:用花粉和天然豆粉作为休花期的蜂粮;用中草药防除病虫;采蜜线路提前探访,蜜源地要做污染分析;蜂蜜要坚持由蜜蜂在蜂箱酝酿5~8天成熟后才取出……作为品质追求的代价,是周期更长、成本更高。

 

带着学士帽的小蜜蜂,是他们现在的Logo。他们为梦想努力,期待有一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       

  对品质的坚持,有时还会以利益的方式检验他们:2015年3月开学后,正在他们把蜂蜜拓展到其他校园以后,发现存储的瓶装蜜由于气温升高造成胀瓶。后来他们了解到,蜂蜜所含有的活性物质中,酶类活性物质会不断分解蜂蜜里的成分,在储存温度升高时会产生气体。这是天然蜂蜜的自然现象,不代表着蜂蜜变质。眼下胀瓶怎么办?他们选择停止营销,维护“寻蜜人生”的品质招牌。而从这件事里,他们也补足了蜂蜜储存的实践一课。

  寻蜜人生团队的成员越来越多,2015年底他们申请国创项目,把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梳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可溯源监管平台下,以严格的质控和绿色的方式,生产和推广纯天然的非浓缩原浆蜜。团队邀请植保系刘奇志教授为校内导师,同时还从校外找到企业导师。大家一心一意要正规来做品质蜂蜜这件事,从养蜂开始,到蜂蜜产品的售后。

  2016年寒假前是团队的丰收季:与商城时期的同道伙伴、创业项目(2014)“喔乡信”负责人马磊搭建平台把蜂蜜、益生鸡作为农大特产推广;团队自身也筹划起“带蜜回家”大赛,招募没有创业经验的学弟学妹组成小队,参与寒假回家创业营销活动实践,半个多月售出2000多瓶原浆蜜,销售额超过10万元。这,或许只算是新起步:他们理想中的大学生蜂场养蜂规模在2000箱,那时每年生产的原浆蜜要有这次的200倍。

  “寻蜜人生”小有影响,王琪、邓杰他们更加觉得,需要理想与坚守。邓杰曾经写下创业过程中的体会,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要成长起来,不仅仅是能够盈利赚钱,更需要一种理想和情怀把大家给连接起来,自我赋能,探寻到我们做蜂蜜这件事背后实实在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