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新闻评论之一:传承弘扬曲周精神

18.06.2019  10:36

是什么力量让“天苍苍、野茫茫,只产小盐不产粮”的曲周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北方的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焕发了勃勃生机?又是什么力量让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引领风骚?

从一个贫瘠的村庄出发,从1973年开始,中国农大人旱涝碱咸治理的成果走出曲周,扩展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一举改变了中国南粮北调的格局,并推动了全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是从曲周的村庄出发,进入21世纪,中国农大师生探索“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建立服务乡村发展的科技小院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并产生了世界影响,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农业大学46年的曲周故事,以及由曲周延伸出来的数不清的农大故事,熔铸成为四个沉甸甸的词汇:“责任、奉献、科学、为民”。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成就了中国农业大学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辉煌,也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党和国家需要我们,老百姓需要我们,“我们有责任把这块土地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既发展绿色农业,又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国为民、勇于担当,这是责任。住“三漏房”、吃“三合面”、喝“苦咸水”,被称为“四泡”老师,立誓“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放下城市优渥的生活,扎在乡村、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无私无畏、忘我无我,这是奉献;“我们不是在改变自然,而是尊重科学、努力找到自然的规律”,“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结合,探索一条曲周之路,才能探索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这是科学;“一切为了曲周人民、一切依靠曲周人民”,入驻村民家中,“吃群众锅里饭,睡群众家土炕”,与曲周人民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亲情,深入基层、立根群众,这是为民。在这些铿锵的言语和睿智的思索中、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曲周精神变得生动鲜活、可触可感。

曲周精神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是几代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扎根乡村,用心血、汗水、勤劳和智慧铸就的,是学校精神传统的集中体现;曲周精神不仅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她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复兴之路的志士先贤、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对中国三农问题殚精竭智的知识分子爱国奉献、科学探索的精神汇聚。曲周精神是中国农业大学留给历史的回答,也是中国农业留给世界的回答,她凝聚了中国农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光荣与梦想,也凝聚了中国这个有着辉煌与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

  一所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历史记忆的现实载体,当中国农业大学的曲周故事被媒体一一细数的时候,其内在精神的价值因为这些讲述而熠熠生辉。作为农大故事中最动人的一部分,过往的曲周故事已经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但新的曲周故事还在继续,传承并不断丰富和深化曲周精神,惠及当下,更指向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也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让农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精神的指引下,必将有更大的作为,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