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新闻中心长啥样 老北京绝活清真餐样样有

06.11.2014  03:18
国家会议中心“APEC新闻中心”,非物质遗产展示——剪纸。 “APEC新闻中心”,媒体就餐区每天为记者提供16套正餐。 昨日,国家会议中心,媒体记者在APEC新闻中心作报道。

  “免费无线网络、带电脑的工位、口味丰富的自助餐。”昨天, APEC会议周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正式运行,国家会议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已全部准备就绪,迎接“APEC最后一次高官会”的到来。

  在会议主要地点和新闻中心,北京联通的Wifi覆盖范围超过10万平方米,可供5000人在不同区域同时上网,其背后是3200余人的网络保障团队提供技术及服务支撑。涵盖语音、综合接入、数据、光缆、电缆、2G、3G、4G、WIFI等全业务,保障规模堪比“奥运会”。

  在公共工作区设置有多达524个记者工位,每个工位都配有高速宽带网络接口,同时提供100台笔记本电脑供媒体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储物柜等设备一应俱全。两个大LED屏幕和5台液晶屏随时播放会议信息和媒体服务信息。

  会议方还在现场摆放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概况》、《北京地图》、APEC参会成员介绍等多种语言的书籍资料,供记者们取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最受欢迎,被翻译成中、英、俄、法、日等10种语言文字版本,它的中文版本很快就被“抢光”。

  ■ 探营

  老北京“非遗”绝活儿亮相

  昨天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充满浓厚的京味传统氛围。北京皮影戏、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剪纸、北京茶艺表演、抖空竹等老北京的非遗技艺绝活儿,都被请到国家会议中心,在APEC会议周期间对外现场展示。

  在空竹展示台,一个汽车模样的摆件吸引了不少媒体。“这是我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门制作的,红木材质,由9个空竹构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空竹制作传承人张国良说,每个空竹都可以拆卸单独能抖起来。他们从6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整个会议周期间,他都会在现场演示,让外宾们看看老北京的民间技艺。

  16套媒体餐均为清真自助

  昨天,能满足近2000人用餐的媒体就餐区也一同开放,为记者提供免费午餐、晚餐及三次茶歇,用餐形式均为清真自助餐。一架用巧克力为主要材料做成的“照相机”摆放在餐区中央。

  据介绍,国家会议中心根据记者来源地的不同,共设计了16套正餐餐单,包括每天午晚两餐,由5种凉菜(3中2西式),10种热菜(4中式6西式),5种甜品和2种汤(1中式1西式)构成。

  每天正餐加茶歇共计为媒体提供12种甜品,注重挑选那些美味且易于拿取的糕点,而针对那些摆放时间不宜过长的糕点,国家会议中心服务人员将采取每次少量供应,增加供应频次的方式满足媒体需要。

   服务员会泡6款咖啡4种茶

  今日上午9时,最后一次高官会开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大宴会厅举行。

  对于国家会议中心的员工来说,早在当天凌晨5点,会议已经开始了。5点是服务本场会议员工的起床时间,今日的高官会会场中共计有2000余件物资,大到桌、椅,小到一个碗盖,服务人员将协助会议组织人员对会场进行检查。国家会议中心还对服务人员组织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掌握6种咖啡的冲调方法和4种茶叶的冲泡方法等。

  在一个已经准备就绪的双边会见会议室,布置简单大方,用于会议记录的纸笔均采用可再生材料。国家会议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议中心共有13个这样的会议室,将在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接待68场双边会见。

  ■ 特写

  长城脚下的“洋家乐

  遍布京郊的农家小院,以其秀美的景色和地道的农家菜,成为了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去处,可是当大家厌倦了“住农家炕、吃农家饭”怎么办?

  来京20余年,在怀柔乡村定居十余载的美国人萨洋和合作伙伴独辟蹊径,把闲置校舍改造为西餐厅,让旧琉璃瓦厂变身瓦厂酒店,开起了“洋家乐”。

  他们从世界各地聘来厨师长、客房经理。酒吧、壁炉、空调、高脚杯,“植入”乡村原生态建筑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萨洋的中国情结

  走进瓦厂酒店,一位花白络腮胡、高鼻梁的外国人在偌大的观景厅里,略带腼腆地笑着和众人打招呼。

  他就是萨洋,60多岁,在怀柔慕田峪村定居十多年后,和他的中国妻子唐亮、美国朋友尚珠丽夫妇一起办起了瓦厂酒店。

  萨洋用流利的中文说,这里原来是个废瓦厂。2005年,萨洋租下慕田峪村废弃的小学,改造为西餐厅,2006年9月开业。随后又租下附近北沟村因污染严重而遭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成乡村酒店,2010年开始营业。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抬头就可以看见长城。”顺着萨洋手指的方向,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见慕田峪长城。

  萨洋还把原来烧瓦的地方仔细装修了一番,成为一个个“窑洞”,别具特色,就连点缀走道的彩砖都是原瓦厂留下的废料再利用。

  房间的设计也颇让萨洋满意,大落地窗,天气好的时候,在客房里,无论是躺在卧室床上、淋浴还是坐在洗手间马桶上,都能看到风景。

  “动手前我能幻想它后来的样子,要有中西结合的味道。”萨洋在实际改造中不拆不建,尽量维持原貌,并在酒店空地上开辟菜地。

   “吃水不忘挖井人

  萨洋的成功模式也引起了轰动,“村里经我改造的房子有30多栋。”萨洋很自豪,他说多年创业他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萨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才是最终可持续的。

  他也确实做到了,在他的带动下,慕田峪长城脚下4个村落,包括慕田峪村、辛营村、北沟村和田仙峪村,现在已经有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几十户外国友人在这里安家立业,办起各具本国特色的民俗接待。现在这4个村,统一叫做长城国际文化村。

  在萨洋的瓦厂酒店里还立着一块牌子,是用破碎的琉璃瓦拼出的一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 新京报记者 林野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廖爱玲 邓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薛珺

(原标题:APEC新闻中心现场展示老北京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