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产业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沙漠面积达到43.04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如今,新疆各族群众通过沙漠种植、沙漠旅游、沙漠康养等方式,打造多元沙漠经济,将黄沙变成了致富的“金沙”,治沙与产业化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
借沙谋多元经济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二牧场艾格日托格拉克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过去村里饱受风沙之苦,昔日满目荒凉、风沙严重的荒漠现已被成片的梭梭林覆盖。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我们17户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栽植了200亩梭梭,并引进大芸进行种植。2017年,就有了收获。2018年,大芸丰收,我最初入股合作社的6000元翻了一番。”3月20日,该村村民艾买尔·阿合尼亚孜说。在新疆搞沙漠种植的地区各具特色:和田地区种植玫瑰、精河县种植蛋白桑、阿合奇县种植沙棘等等。目前,全疆大芸、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仑等沙漠地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已达142万亩。
除了沙漠+种植,沙漠+旅游、沙漠+康养也成为新疆沙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随着2017年年底新疆新申报的乌苏甘家湖国家沙漠公园、沙湾铁门槛国家沙漠公园、轮台依明切克国家沙漠公园顺利通过国家评审,至此,我区国家沙漠公园总数增至26个,总面积达198243.89公顷,成为全国沙漠公园数量最多的省区。
在岳普湖达瓦昆国家沙漠公园,沙漠与湖水相连,游客可以驻足大漠边,看日出日落,在莎车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游客能欣赏到海市蜃楼……
全疆26个国家沙漠公园,26种不同的沙漠旅游体验,让新疆的沙漠有了别样风情。
治沙谋产业延伸
在博州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金桑湾)种植的两万亩蛋白桑让这片荒漠变成了“桑田”,也让该公司有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基础。
2009年,金桑湾总经理刘吉发了解到蛋白桑的发展前景,于2013年回到家乡在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尝试种植蛋白桑。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两万亩蛋白桑生态林已经成为一道景观,他建立了桑叶加工厂,吸纳当地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和妻子每天采摘80公斤桑叶,能挣600多元钱,比起干其他农活收入高多了。”金桑湾的采桑工王强说。
刘吉发介绍,一吨鲜叶经加工可产200公斤桑茶。筛选出叶质较老的桑叶可加工成桑碱片,剩余的残渣则成为高蛋白的牲畜饲料。从种植、采摘到加工成品,不会造成任何浪费。
“未来5年,我们计划把蛋白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再上8条生产线,带动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我们还将继续研发桑葚果汁、花青素、桑黄菌、桑饲料等产品,提高桑葚经济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刘吉发说。
金桑湾的两万亩“桑田”让当地果农李德海受益颇多。“如今我家的葡萄长势好了,产量高了,这都要归功于相邻的万亩桑林,要是没有这些能防风固沙的树,我们周边七八千亩农田不知道每年要被风沙侵蚀减产多少呢。”李德海说。
以沙为本,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值不断增加。据了解,我区沙产业深加工企业有93家,年加工能力达118万吨,年总产值达到34.5亿元。治沙和产业化相辅相成的发展让沙产业成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更多潜力。(记者 热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