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健全工作机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一是改革创新农机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自治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办事依据、内容、程序、标准、结果等全面、及时公开,确保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停止,下放到位、监督到位、接管到位、服务到位。采取分年度确定农机化工作重点,明确行业管理工作中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各自职责,依据《地州市年度农机化主要业务工作评价标准》和《自治区农机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分类管理,科学评判。
二是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办法,完善“好人让基层干部当、好事让基层组织办”的工作机制。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2013年改革创新和执行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新机制和新的管理办法。将农机购置补贴方式由“农民差价购机、省级统一支付、企业结算补贴”改变为“农民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农民)”,农机购置补贴具体实施操作以县乡为主;按照耕地和播种面积等因素分析法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分配更加透明、公正、科学合理。新的操作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真正把惠民政策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从制度设计上保障了农民选购农机的自主权,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促使农机经销企业回归到直接面对用户展开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简化程序后,加快了实施进度,结算效率大幅提高。
三是改革创新自治区支持推广农机产品目录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鉴定条件、程序,完善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管理评审发布机制。简化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申报、确定生成手续,实行企业自愿申报、随时受理、集中审核、定期公布的动态管理方式;在申请和审核环节,采取“降低准入门槛、宽进严管”,重点把握农机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纳入目录农机产品的市场行为和质量的跟踪管理,对有质量问题和服务不到位以及产生坑农害农损农问题的农机产品进行严肃查处,直至取消目录资格。自2005年开展《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编制工作以来,每年有多达10大类70多个品目1000余个产品申请列入《自治区目录》,到2015年《自治区目录》产品已达10大类、近100个品目、3608个产品。
四是改革扶持农机化发展专项管理运行机制。推行“资金切块下达、地州确定项目、县乡实施项目”的新办法。为切实发挥自治区扶持农机化发展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的作用,自治区改变过去层层报项目、跑项目、选项目,最后由自治区下达项目的管理弊端,积极探索推行“资金切块下达、地州确定项目、县乡实施项目”的新办法。将自治区农机化发展专项资金及其它项目资金向基层一线倾斜,主要用于基层农机化建设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上。按照6大因素确定地州市资金分配额度,并切块下达各地,坚持责权一致的原则,明确规定项目由地州市确定后,其实施管理、检查验收也由地州市农机和财政部门进行,自治区层面主要对地州市确定和实施项目履行指导服务和备案、监督职能。
五是改革创新农机化人才培训培养工作机制。为切实解决新疆农机化事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断档,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努力做到:一是把重视农机化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现在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工作措施的落实上。二是搭建农机化人才培养培训的平台。自治区层面重点打造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以及新疆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新疆农机化学院为主的农机化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地州市重点集中整合松、散、乱的培训,整合当地农业职业技术大专、中专、职业高中、培训中心等资源,联合就地就近办学,为基层一线输送专业化人才。三是综合施策,创建大培训的格局。纵向上、中、下,相互配合、协调,学历方面要高级、中级、初级相兼顾。拓宽视野,不分行业内外,农机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相结合,将培训纳入绩效管理。四是重视基层和一线。自治区在制定培训计划、分配资金上,重点向基层倾斜,努力为基层培训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基层的工作。及时更新培训教材,把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作为培养培训入户的过程。将常规的拖拉机驾驶操作培训,逐步延伸到农机维修、经销、售后服务等领域,尤其是采棉机和玉米收获机等的驾驶操作。目前,全区农机化人才培训培养基本形成各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区、地、县、乡四级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农机化人才建设趋向网络化、平台化、常态化。年均培训农机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手(实用人才)48万人次,为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