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心声 | 我从曲周来
本网讯 8月30日,6911名新生怀揣理想与希冀从五湖四海聚到农大,在他们当中,本科生张梓涵、硕士生王辰瑶、博士生刘晔有着共同家乡:河北曲周。作为和农大人有着46年血脉联系的曲周人,他们的有着什么样的入学故事呢?
张梓涵:考入中农大,是全家人的心愿
“孙校长的讲话语重心长,作为新一代曲周人,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将努力学习,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在开学典礼上聆听了孙其信校长开学第一课后,张梓涵对奋斗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在曲周长大的00后,张梓涵也经常听父母们说起农大人和曲周百姓的鱼水深情,“父母们常说在他们小时候很多人是吃不上饭的,遇到灾荒便颗粒无收,农大老师们本事真大,把盐碱地治好后,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很多,一些村里甚至有余粮卖给国家。”
张梓涵,毕业于曲周县第一中学,高考分数超过河北省一本线130分,如愿考入我校信电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如此高分,应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面对记者发出“为什么报考农大”的好奇?张梓涵说,“我很向往父母常说的中国农业大学,非常想成为这里的一员,考入中农大,是全家人的心愿。”
面对已经开启的大学新生活,张梓涵满怀希望:“我很珍惜在农大的学习和生活,也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贡献力量。”
王辰瑶:结缘科技小院,圆梦中国农大
“从会计学跨到生态学,真是很大的挑战,能够如愿以偿考入农大,我就像圆了一个梦,很感激科技小院学长学姐的帮助”,王辰瑶笑着说。
王辰瑶是资环学院生态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谈到曲周,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看着现在我的家乡,真的难以想象以前竟是被形容成‘盐碱浮卤,几成废壤’的地方。”
王辰瑶小时候,在农业局上班的姥爷曾参与过农大在曲周实验站的工作。姥爷最喜欢给王辰瑶讲的,就是农大与曲周的故事:“曲周曾是出了名的‘老碱窝’,我们那时候生活非常苦,经常吃不饱饭,农大老师是曲周的恩人啊,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姥爷的故事一遍遍地讲,让“以农报国”的理想像一粒种子在王辰瑶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当年高考之后,王辰瑶便想考取农业相关的专业,但是事与愿违。庆幸的是,考研给了她再次选择的机会,这一次她更加坚定了要学农、从农的决心。在考研择校、跨专业的时候,王辰瑶迷茫过、彷徨过。2018年1月,一次大四社会实践,让她认识了科技小院里热情又亲切学长学姐,他们在田间地头的做实验、采数据,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深深触动着王辰瑶,她决定要向他们一样考上中国农大。
对于即将在农大开始的新生活,王辰瑶充满期待:“希望在未来硕士生涯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真正把所学投身到国家的三农事业。”
刘晔:读博深造,反哺家乡
记者见到刘晔的时候,他已经投入到忙碌的科研状态中,“现在每天都非常充实、很踏实也很快乐”。
刘晔是资环学院植物营养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去年夏天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他通过应聘来到曲周实验站工作,这一来就没想离开过。“因为自己是曲周人,研究生学的是土壤学专业,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就奔着曲周实验站去,可以说是慕名而来,想用专业知识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刘晔坦然说。
高中时,他的物理老师曾在一次课上说起过农大人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历史,老一辈农大人扎根农村、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事迹在18岁的刘晔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崇敬又向往。
在曲周实验站,刘晔最开始干的是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自己的专业用不上,他的心里动摇过。但后来,在与实验站的老师们一天天的接触中、与科技小院的学生一次次的交流中,与田间地头的农民一次次的谈心中,刘晔被老师们“舍小我、为大我”、“以奉献为乐”的精神所感动、被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所感染,他深感自己所学还远远不够,想要用学术知识解家乡之需,就得把专业基础打扎实,读博深造是刘晔毅然做出的选择。
现在,刘晔跟着导师正在进行着曲周地区的土壤实验,为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建设家乡积蓄力量。
46年前,老一辈农大人带着使命与嘱托奔赴曲周;46年间还有许许多多像张梓涵、王辰瑶、刘晔一样的曲周人来到中国农大学习、工作、深造,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三农事业,“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传承下去,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