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首试“不中考升高中”

24.08.2016  18:39

  9月新学年,本市首次推出的“1+3”培养试验项目将正式实施。记者昨天了解到,这项允许学生“不参加中考而直升高中”的新政策将在22所中学试验,该项目虽然吸引了不少咨询者和报名者,但部分试验校的相关计划并未录满。

  4所市级统筹校未录满

  长期以来,中、高考复习一直是中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仅中考复习就要花上一个学期的时间。“1+3”培养试验项目则允许城六区一般校学生完成初二年级学业后进入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学习,这是高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探索。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这种“不中考升高中”的改革,在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涉猎的同时,增加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据了解,“1+3”培养试验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市级统筹类学校,包括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北大附中(惠新东街校区)、首师大附中(首师大二附中校区)、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这些学校可以面向城六区招生。另一种是区级普通类学校,涉及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的16所学校,面向本区招生。

  目前,这些学校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市级统筹类学校招生情况并不如意,1180个计划没有录满,6所学校共录取约820人。除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两所特色学校完成招生计划外,其余4所学校共有约360个计划未录满。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录取240人左右,比计划少160人左右;北大附中(惠新东街校区)录取250人左右,比计划少150人左右;首师大附中(首师大二附中校区)录取180人左右,比计划少20人左右;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录取40人左右,比计划少30人左右。

  半路退出不能参加名额分配

  业内人士分析,新政策属于第一年实施的试验项目,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吃透,没有为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解读,家长和学生对这一政策一知半解。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老师介绍,该校招生当天有近400人报名,但很多家长和学生对“1+3”项目了解有限,只认为该项目增加了一条升学出路,却不知道如果半路退出将无法参加中考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招生。了解这些细节后,一些学生打了“退堂鼓”。

  还有一些学校打起升学率小算盘,劝阻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考“1+3”试验项目。此外,试验学校组织面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艺术素养等,部分报名学生未能达到试验学校的要求,未被录取。

  相比之下,美术特色突出的徐悲鸿中学和工美附中招生情况不错。报考徐悲鸿中学“1+3”项目的学生有220人,最终录取了50人,来自城六区数十所学校。报考工美附中“1+3”项目的学生有700多人,实际录取了60人。两所学校生源质量比往届有所提高。

  试验校整合课程做好初高衔接

  不用中考,自然不必再花时间“刷题”,做好初高衔接,成为“1+3”试验校关注的重点。

  这个暑假,各试验学校都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期充分利用“”出来的一学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研制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衔接课程,将在初三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引导学生们认真考虑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首师大附中(首师大二附中校区)将在初三这一年增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践动手机会,并将国学校本教材重新编写成文言文、现代文和写作三部分,同时增加“博识课”课时,每周拿出一个下午带学生去博物馆、实验室参观学习。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计划多开设一些具有女性特点的选修课,如“女性与文学”“女性与科学”等,在北京舞蹈学院师资支持下,该校每周还将为“1+3”项目学生开设三次舞蹈课。

  “虽然是试验,我们依旧有许多期待。” 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学生家长王飞舟坦言,“期待孩子能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期待这项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举措能真正落到实处。”(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贾晓燕)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