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谢天武: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挑战、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要担负起的神圣责任。
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力量,原有的社会传播格局被打破,新的传播生态逐渐成长,新的传播现象和传播业态层出不穷,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与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发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顺利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新媒体崛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当前语境下的“新媒体”诞生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发的媒介技术变革。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点。在广义上的新闻生产领域,由技术变革引发的生产关系变化,必然会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构成挑战,并要求原有体系做出即时应对与自我更新,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视域中,当前主要表现为三种冲突:
1.真实性要求与虚假信息泛滥之间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判断。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传播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脱离事实,新闻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全面客观的反映事件全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网络媒介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它在揭示新闻事实的真相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技术的自由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互联网空间中谣言与假新闻肆意蔓延,在所谓“注意力经济”的导向下,使得部分网络新闻盲目追求猎奇、吸引眼球,丧失职业操守。
2.舆论阵地要求与新传播格局之间的冲突。“文者,贯道之器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大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新闻事业的“喉舌观”,新闻媒体要成为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宣传要能成为舆论监督的手段,服务于党的建设。新闻舆论工作者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要能把握新闻真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促进社会发展。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怎么报、何时报,都包含着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媒介在新闻信息传递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而受众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网络媒介的出现则为民众扩散自己的声音提供了一种共享的、即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过去垂直的信息传播模式,转而形成平行网络化的信息互动呈现格局,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权力在新场域从权威向大众进行让渡,带来了整个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
3.人民性要求与商业逻辑之间的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秉持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事业。坚持人民性,一方面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是要做到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媒体时代开放交互的网络平台创造出了多元化的公共讨论场域,为人民诉求的表达提供了更多途径,但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互联网对于技术门槛的限制使得每个个体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机会并不均等,拥有绝大部分信息资源的一方可以垄断舆论甚至迷惑大众,网络信息的传递和意见的表达却要受到技术和资金的制约,使得民众的参与感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媒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理论知识或新闻观点,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向,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更加深远;它能够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各种人类的文明成果,用新的实践和理论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价值还集中体现在以新的理论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成为人们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动力 。因此,在面对当前诸多现实挑战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应当把坚持原则性与发挥创造性结合起来,在如下几个方面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1.创新话语表达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生命线就在于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在新媒介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新闻工作者仍然要做好“喉舌”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但导向并不意味着刻板的说教。在网络媒介赋权、草根崛起的时代,大众媒介不再享有传播渠道上的优势,面对权威被解构和打破的挑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对媒体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双重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新的话语表达体系,从民众角度出发,真正做出有故事、讲情怀的新闻报道,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中央电视台于2016年年底播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证明了内容创新对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这部纪录片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央视联合制作,旨在正风肃纪,宣传与应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方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纪录片不是简单的枯燥说理,而是采用讲述故事、还原现场、首次公开等多种表现手段,深入一线扎实采访,构成丰富、多元、立体的节目内涵,从而强化理论深度,达到宣传效果。另外,纪录片镜头中还包括了中央纪委重点办公区域的拍摄,通过展示中纪委办案卷宗等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知情的需要,这也拉近了中纪委和民众的距离 。我国新闻宣传事业也要善于运用新的媒介形式开展工作,以更好的应对包括网络空间舆论极化在内的挑战。
2.创新新闻报道方式,维护受众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这要求新闻事业应当有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现实中出现的网络话语表达中的地区及阶层差异说明,仅仅凭借技术赋权,根本不足以实现广泛的参与和表达,这就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承担着联络人民、动员人民的重要责任,不能静止地等待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人民”输送到传播过程中来,而应该主动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不断实践中挖掘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尤其要注意那些因技术和资金门槛而在网络空间中不得不保持沉默的社会群体,要给予他们发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新闻媒体还要更多地吸引普通群众走进新闻作品的生产过程,丰富新闻作品的形式和意涵。
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该台在2016年年末发起了以“2017新年愿望”为主题的视频征集活动,并以集锦的方式呈现在新闻报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次成功实践。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此次活动的征集对象涵盖了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大学生、老人、儿童等各个社会群体,征集对象的口头表达朴实而富有生趣,有在校大学生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考研继续在大学深造”,有六岁的小女孩说自己想要“像芭比公主一样有翅膀”,这些愿望符合人们对于相应社会群体的常识性认识,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相似追求的一次集中表达。因此,虽然这一节目使用的是与“中国梦”相关的宏大叙事题材,但这种以受众为参与主体、创造主体的表达方式却成功地将这一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分解到每个个体的追求,将“中国梦”与“我的梦”衔接在了一起,从而达成了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传播效果。
3.推动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来都不是封闭保守的,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不断调整具体要求是其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但是人们也要意识到,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各类问题的研究,多数还是局限于对经典著作和前人文献的钻研,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统研究或者深刻的专题性研究,尤其是它对中国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现其理论中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内容,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解答问题和现实操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更多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有成效的实践指导层面,新闻工作者要对当前语境下的新闻实践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概括,对现实层面的问题的讨论要有更加全景化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要和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当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的部分矛盾也日益凸现,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些复杂群体、事件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实质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完善实践其理论思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原文刊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