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新型城镇化 林立高楼不要隔断乡愁

16.03.2015  13:35
  当快速的城镇化步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时,“生态包装病态”、“乡愁渐行渐远”、“千城一面”、“留守儿童”也同样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隐痛。
  
  2014年两会期间,关于城镇化的议题引发各方代表与委员热议。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户籍、升学、就业、文化、历史、自然,所有的改变围绕“以人为本”,所有的革新只为“共享文明”。从地到人,由远及近,城镇化的关注点重新聚焦。新型城镇化将走向何方?
  
  我们期待,2014年的城市里,环保已成共识,身份不是阻碍,高楼无须仰望,故乡不再遥远。
  
  未来,全社会关注的“楼脆脆”、“路坑坑”、“短命建筑”是否还会频现?“”起来的爆破业能否降温?换届换树、拆古建古、填湖造湖的“折腾”能否终止?那些挂在墙上的“高大全”规划能否回归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和科学的本位?
  
  这是九三学社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冷静思考。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成为焦点之一。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怎样让城市像城市,城镇像城镇,农村像农村,是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中要重点把握的尺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认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不一样。
  
  “各有各的生态,而且相互呼应。”张全说,把城市过度绿化,城市就不像城市了;而把城镇和农村都建成水泥森林,肯定也不对。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应该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说,如何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又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二者得到一体化推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护农村和发展农业。”周健民认为,新型城镇化离开了农业和农村,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起城市,农村生态基础更好,地域更广阔,治理调整的空间更大,有着先天的优势。
  
  盲目推进城镇化会带来难以回避的生态环境变迁,而生态保护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城镇化的发展,但当前这两种“相反”的历史进程,却必须以“相成”的方式来行进。周健民认为,两者都必须有严格全面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而建立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城镇化绿色评价体系,无疑是有效的途径。
  
  “不少地方都已经制定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这需要我们将各个指标体系理清楚,衔接好,形成完整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周健民说,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发展生态决策机制并建立终身追究制度,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还要抓紧开展中小城镇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尽早对那些为保护农业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给予足够的补偿和激励,确保生态保护有动力、可持续。
  
  “此外,城镇化过程中应该保护和发展好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周健民表示,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镇化与保持乡村风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保持好地方特色,保护好村镇风貌,传承好民俗文化,挖掘出优势资源,才能让农业有更多的产业出路,才能让农民有更广的就业门路,才能让农村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态文明是“人的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我们内心强烈的追求。周健民强调说,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杜绝指令性、指标性的城镇化,坚决抵制借城镇化名义对农村、农民生活和发展机会剥夺的倾向,在尊重人的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共建生态家园。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环保要求纳入规划
  
  “城市的不合理布局为大气雾霾的区域性爆发提供了极佳的‘温床’,是造成区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认为,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城镇化格局的优化布局,通过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设置合理城市生态安全距离和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源头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水流百步净。”高吉喜说,目前密集的城市布局,高强度的污染物集中排放,很难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净化。我国雾霾严重的区域,基本上处在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区域,导致每个城镇不仅自身污染物难以净化,而且相互“感染”,加重污染。
  
  高吉喜认为,应设置城市生态安全距离,为城市空气污染净化预留空间。为此,在下一步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控制城市自身建设规模外,还必须控制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要合理测算和确定城市群、城市带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在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同时,为空气污染净化预留空间。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工业企业布局,还必须考虑城市风廊的生态通道设计。高吉喜建议,应该根据空气流通规律和常年盛行风向,规划设计大气流通的生态安全通道。一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或改造过程中, 主干道、工业厂区、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考虑风向;二是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条件,布局道路系统,留出通风廊道,避免形成过于封闭的街道,以加快市区与郊区的空气流通,将新鲜空气导入城市,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三是根据城市的地理、人文环境,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尽量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区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四是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严格控制空气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和密度。
  
  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提前考虑均等化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尽力降低城市人流、车流、物流的长距离转移输送,从根源上控制大气污染。
  
  而鉴于当前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高吉喜认为,应该优化城市功能组团,防止同一功能组团过渡同质化和过度扩大化。他说,城市布局首先要考虑环境功能分区,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划区布局,但同时,必须兼顾居住与就业的合理距离。
  
  “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上述问题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吉喜表示,发改委等部门在主体功能区深化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城市生态安全距离、大气风廊建设作为区域优化布局的主要内容。同时,科技部应设置相关课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姚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