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特木钦:看到老人们快乐 我就满足
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光大锋尚园社区,78岁的退休教师高全儒和老伴正热情地欢迎几位大学生的到来。
“我们老两口退休后就在家呆着,不会上网,跟时代都脱节了,出门干什么都困难。”老人感慨地说,“多亏了这帮孩子,经常过来教我们怎么上网,怎么用手机叫车、挂号,陪我们聊天,我们很感动,感觉离社会更近了。”
言谈间,23岁的蒙古族大学生特木钦紧握着老人的手,腼腆地笑,屋里阳光明媚。
5年前,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特木钦,得知学校周边有许多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就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特木钦敬老服务团”。从那以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都带领同学去周边社区或敬老院探望空巢老人和残疾老人,帮忙打扫卫生、教英语、表演节目,还送去米面等日用品。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这个90后男孩说,“看到他们开心快乐,我内心也特别满足。”
特木钦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蒙古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及身体力行,使他拥有质朴的品性和宽阔的胸怀。从初中到大学,他周末的节假日几乎都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度过。10多年来,他坚持为贫困生、农民工子女、空巢老人、地震灾区捐款,带领志愿者们在农村学校、敬老院、社区、革命老区等开展助学扶贫、关爱老人等公益活动。
老师同学们说,特木钦“人实在、接地气”“总是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浑身都是正能量”。
从初中起,特木钦就一直资助家乡的两名家境困难的农民工子弟。他将学校的奖学金、各种奖励、稿费、零用钱等累计7万多元用于资助两个小兄弟,还帮他们补习功课,捐赠了900多套书籍。直到现在,还经常给他们打电话,寄去书和学费,“亲得快成了一家人”。
上大学后,特木钦和人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联系了石景山区一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小学对口支教,“自然、音乐、英语等什么都教。”一同支教的同学依尔班江记得,因为课程跨度很大,“如何备课、安排课程、收集反馈,特木钦都一一设计,非常细致。”
去年暑假,特木钦还带领30多名同学回家乡一所敬老院看望抗战老兵,听老人讲峥嵘岁月、唱抗战歌曲,还为他们自编自导了一场文艺演出。“虽然演得乱七八糟,但老人们挺开心。”特木钦说,“他们都曾为国家革命建设事业做过贡献,我希望他们在晚年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如今,特木钦已带领青年志愿者团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上百次,带动3000多名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参与,仅在光大锋尚园社区服务老人就达上千人次。由于热心公益,特木钦获得了2016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荣誉。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李鹏说,尽管获得多项荣誉,特木钦依然谦虚谨慎,踏实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参加大量志愿活动的同时,他还能保持优异成绩,去年以全院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取了本硕博连读。
面对荣誉,特木钦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如果这一点点付出能换来老人、孩子们幸福的笑容,我觉得很值得,没有理由不坚持做下去。”
有人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许多大学生都很务实,更关注自身,较少关注他人和社会。特木钦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当代大学生风采。
“特木钦从一开始就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成功的源泉,温暖了他人,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李鹏说,“希望更多大学生能像他一样,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
(本文刊载于2017年3月15日新华网。)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