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要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代表委员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加油干。
如何看待政绩?
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
“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既要做显功,又要做潜功。”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代表介绍,环江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为推进脱贫工作,当地县委常委挂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6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党建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成效明显。“建议在考核扶贫工作成效时,既看当前增加了多少收入,又看今后增收后劲足不足,为乡亲们脱贫之后走向致富作好铺垫、打好基础。”
“既要顾当前,又要虑长远。”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代表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有全局思维、长远打算。个别地方为了眼前的财税收入,舍不得让落后产能下马,部分企业为了当下的利润,不积极主动转型升级,这都是因小失大,会贻误宝贵的机遇。“建议有关部门在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时,既要看当年的营业收入、利润增长了多少,也要看新兴业务培育得如何、未来布局进展得怎样。”
为谁创造政绩?
为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
“抓落实的出发点应该是为党尽责、为民造福,而不是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四川省渠县巨光乡金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小军代表表示,将群众牵挂的事、反映强烈的事一一解决落实,才是最实在的政绩。“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注意到个别地方一味强调‘早早早’‘快快快’,唯恐上级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忽视了困难群众真正的诉求和脱贫摘帽的实效。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各种花样的‘假脱贫’‘被脱贫’。”
“一个单位的发展,不能只看数字和规模,还应该把员工获得感放在重要位置。”从一名泥瓦匠成长为项目质量管理员,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邹彬代表呼吁更多地关心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工资发放是否及时、工作环境是否良好、职业培训是否完善、职业通道是否畅通、社会保障是否健全……这些都与产业工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建议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让普通员工更多更好地参与单位管理,给予他们更多的获得感。”
怎样做出政绩?
真抓见成效,实干出成果
“是不是真正为民办事,群众一眼就看出来了。”中国残联理事李庆忠委员认为,一定要充分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所想所盼。例如,有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修得很好,有些地方投放了大量先进无障碍设施,但利用率却不高,因为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残疾人用起来不方便。“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并不容易,做做表面文章是过不了关的,必须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做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做群众工作不能光靠嘴说,带头干出来了,自然就做通了。”辽宁省盘山县张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凯代表介绍,前些年他牵头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得不到群众理解,到近几年直接解放劳动力5000余人,累计增加工资性收入2000多万元,大家越干越欢实。“工作干得好不好,不是看写了多少‘总结报告’,造了几个‘样板工程’,而是要看乡亲们的日子到底有没有好起来。目前农村最缺技术,建议政府为合作社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本报记者张晔、吕莉、唐天奕、刘佳华、何勇、辛阳、朱磊、齐志明、王明峰、侯琳良、王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