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讲堂]刘新传: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论与媒体沟通(图文)

25.11.2015  11:15

   

   

刘铮 摄影   

  本网讯 11月23日下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刘新传做客学习大讲堂,在东区主楼四层报告厅与我校师生分享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论与媒体沟通的理解与思考。   

  机关分党委副书记卢兆彤主持会议,她强调,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网络舆论,如何进行媒体沟通,无论对于从事管理工作、学生工作的教职工,还是对于传播学专业的师生,都显得十分重要。本次讲座作为机关分党委双周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大家正确地认识、掌握、研判和处理舆情。   

  刘新传首先对当前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了简单的解析。他认为城镇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流动性加强,开放性扩大,个体、群体、阶层之间的阶级利益分化严重却缺乏有效整合。虽然互联网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扩展,但也引发了“结构倒置”效应的产生,即传统强势群体在网络上处于弱势,而传统弱势群体在网络上则处于强势,社会矛盾被网络强化和放大,导致暴力性群体事件发生。他以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通过与8月14日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化工厂爆炸事件对比,提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思考: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媒体不应回避,而要有备而来,及时报道,统筹兼顾。  

  刘新传还对十八大以来的新媒体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围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意识形态工作,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等六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新媒体政策的重点内容。  

  随后,刘新传以意图性和时间性为坐标轴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概念与原理进行了阐释,并简述了传播效果的各种模式之变迁以及宣传和传播二者之间的区别。在谈到当下的媒介环境时,刘新传认为新媒体时代人人皆是记者,舆论的数量、质量和复杂程度都在增加,传统的舆论控制方法已失灵,需要新的传播原则。他还介绍了当下两种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网民舆论场,并以北京7·21暴雨事件为例,强调了言论和信息的一致性、持续性与强烈程度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网络舆情包含民意,但不能简单的划等号”。   

  在与媒体的沟通方面,刘新传列举了两个案例进行解析。借“战马和刺刀”的故事,他印证了“故事、细节、数字”这一媒体传播原则,指出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发挥网民的主体性,给他们一个‘燃点’”。通过对月球车“玉兔”报道的细致分析,他总结出要找准舆情爆发点,采取讲故事、人格化等情感营销策略,重视新媒体传播平台的高效、及时性,进行跨媒体互动等应对危机沟通的方式。 

  讲座的最后,现场师生与刘新传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大家将学术研究中的困惑和工作实践中的难题一一抛出,与嘉宾共同研讨解决思路。  

  讲座由机关分党委与人发学院媒体传播系联合承办,机关党员、各院辅导员与媒体传播系师生近百人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