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艺家赴“南水北调”库区感恩

04.11.2014  12:34

  陈启刚在书画笔会现场与书画家们交流。

  北京顺元祥艺术团的舞狮送去吉祥。

书画笔会现场,画家张建豹(右一)、路海艇(右二)等人正在合作一幅《报春图》。

  笔会现场,书法家们正在挥毫。

  展览现场,妈妈抱着儿子看摄影展。

  民间艺术家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无偿送给观众。

  曾小燕一曲《饮水思源》唱到观众们心坎儿里。

  阿龙的“变脸”备受欢迎。

  相声名家李金斗、李建华是库区群众最喜爱的明星。

  王金钟(左)、毕小洋(右)正倾情演绎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

  陶庆友、申静演唱《北京叫卖声》。

  北京杂技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空竹。

  王树才表演北京琴书《送水》坚持不打雨伞。

  喜剧演员梁子正在表演小品《超级女声》,与台下劳模互动。

  张有鑫等诗朗诵《移民树》。

  裴勇在观众中表演口技。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表演舞蹈《踏歌》。

10月19日至30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北京市文联主办的“饮水当思源 感恩进库区”首都文艺家赴南水北调工程库区十堰、南阳慰问活动圆满举办。11天时间里,来自戏剧、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音乐等9大艺术门类的百余位北京文艺家送去10场演出、10场书画笔会和10场摄影图片展,现场观众达8万余人,库区群众则以发自内心的欣慰和笑容回报这份情谊。

今年7月底至8月初,北京市文联曾组织首都文艺家60余人赴十堰、南阳等“南水北调”工程库区采风创作,而此次慰问正是将采风成果奉献给库区人。

潸然泪下,北京琴书唱出移民心声

“我从小在郧县长大,丹江口水库就挨着我的家……”十堰郧县郧阳广场的舞台上,北京琴书艺术家王树才左手敲击鸳鸯板,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着四胡和扬琴的旋律,说似唱,唱似说,到动情处,这京腔京韵竟让坐在观众席前排的几位观众潸然泪下。一曲唱毕,台下的库区移民张大娘眼中还隐含泪光,“当时搬家真舍不得噻,不过看到北京能喝上我们的水好自豪!”

“真没想到我唱的北京琴书还能让郧县的老百姓流泪,看来是唱到了移民的心坎儿上。”王树才说。北京剧作家王波8月赴库区采风后,为北京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创作了这曲《送水》,王树才拿到初稿后,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加入了更多符合琴书特色的口语化内容,才有了今天这催人泪下的唱段。除了北京琴书,诗朗诵《移民树》、女声独唱《饮水思源》等均特地为库区人民创作,无一不直击人心。

掌声雷动,雨中演出表感恩之情

北京文艺家的十场演出中有七场在露天进行,几乎场场爆满,总计吸引了超过8万群众来现场观看。在南阳下辖的邓州市张村镇移民新村,下不停的秋雨也阻止不了文艺家们的感恩演出。演出全程两个多小时,鲜有离开的乡亲,只有热情的欢呼和掌声,怎叫台上的文艺家们不卖力演出?

“房前屋后我的故乡,老坟老酒转眼新区新房……”青年歌手刘冲演唱的这曲《房前屋后》也是8月采风的作品,充满感情又易于上口。雨中的刘冲一身红衣,富有磁性的歌声全场回荡。唱到高潮处,他更是走下舞台,带动全场观众一起合唱,歌声掌声中大家仿佛早忘了身在雨中。演出结束后,刘冲坦言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是移民,“从小爸妈就跟我说爷爷辈移民的故事,所以演绎起这首歌来特别有感情。”

在北京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看来,正是演员们在雨中毫无怨言的演出,让现场气氛无比热烈,“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牺牲太大了,我们的慰问演出必须要接地气,把最好的节目带给库区人民,让大家感受到北京文艺家们的感恩之情。”

真情流露,笔会影展再现库区美景

此次北京文艺家代表团的慰问之行,10场书画笔会与10场摄影展览也吸引了大量当地群众。

南阳淅川县的笔会现场,北京画家路海艇的《秋到农家图》引发众人啧啧称赞,画中老谷仓上遍布泛红的爬山虎,农家院的窗户上挂满金黄的玉米棒子和红彤彤的辣椒,院中枫树下扑腾着几只田鸡。“秋天丰收了,希望库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像红辣椒这样红火。”路海艇说。在十堰郧县笔会现场,书法家方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里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很多次让我感动得流泪。我们能够有幸为他们做点贡献,能够用书画作品来回报他们,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首都人民喝的每一滴清水里都有库区人民的一份爱心,我们要倍加珍惜。”

伴随着演出举办的摄影展,多是北京摄影家们七月底采风创作的作品,既有《江汉秋汛》等反映库区山水之美的作品,也有《新家园》等表现移民生活的人文作品。参与采风的北京市丰台区摄影协会副秘书长易国跃说:“这些作品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希望用镜头语言的方式表达对库区人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