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辉煌成就——文化创新发展

28.09.2014  19:28


  建国65年来,北京的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9月28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文化创新成就”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关宇从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演艺、艺术品等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等五个方面做了介绍。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全市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共6691个。区县级以上文化馆20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141个,乡镇文化站182个,社区文化室2553个,村文化室3770个。共有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5个。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以上,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以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载体,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延庆县开展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提升了首都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
  三是加快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1+3+3”政策体系出台进程,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
  四是深入开展各项公益惠民服务。以中国梦、庆祝建国65周年为主题,启动“2014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面向农村的文艺演出星火工程,面向郊区影剧院的周末场演出,面向社区露天剧场的百姓周末大舞台,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全年各类惠民文化演出万余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三馆免费开放。全市21家剧场的793场演出实现低票价补贴,补贴低价票10.57万张。
  五是群众文化活动实施“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等品牌建设工程。在全国十艺节上,北京市群众演出的舞蹈、戏剧等节目摘得“群星奖”,“社区一家亲”、“暖心工程”、“房山文化周末大舞台”、“延庆端午文化节”四个工作项目获群星奖项目奖,三名个人获“群文之星”称号。
  六是三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初具规模。启动了“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用3年的时间对全市16个区县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分阶段、滚动式、系统性培训,达到“六会”即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群众业余文艺团队9204个,共计28万人;文化志愿者已达3万余名,领导带头,广泛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在世界读书日前夕,郭金龙、王安顺等市领导前往首图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现场接受志愿服务培训,开展了近2小时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影响,开展了第六届北京文化志愿者“送福到家”活动、2014年百名文化志愿者连百村项目等一系列文化志愿活动。
  七是推进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北京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启动。

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解放了艺术生产力,激发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创造力。7家市属文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艺术剧院3家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名家工作室,实施项目制。创新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奖励机制,采取政府邀标、委约创作等模式,推动改制院团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推进转企改制后续工作,北京市文化局院团服务中心正式运营,承担院团改制后的管理服务工作。各文艺院团积极转型,不断提升面向市场的能力。截至2014年6月底,11家市属院团共完成演出3465场,观众140.5万人,演出收入8927万元。
  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运营、管理探索取得初步效果,“文化居委会”等基层文化自治组织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

三、舞台艺术等领域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围绕弘扬“中国梦”、庆祝建国65周年主题,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行业影响力、代表北京艺术创作水平的精品力作。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红楼梦》摘取文华大奖,北京儿艺的儿童剧《想飞的孩子》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二是激发艺术创作主体活力。完善《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扶持奖励与演出场次相结合,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三是精心打造首都品牌文艺活动。举办了‘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展演活动。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青少年公益艺术节暑期“打开艺术之门”活动、“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等一批品牌性文化活动。
  北京地区演出票房收入在居于全国首位。全市艺术表演团体 598家,演出剧场123家,演出经纪机构1485家,2013年全市全年营业性演出达到2,3155场,实现票房收入14.42亿元。
  2013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220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出口全国第一。涌现出了完美世界、畅游时代、金山、趣游科技、昆仑万维、漫游谷等全国知名的网络游戏龙头企业。  
  在艺术品产业发展中,北京具有全国最著名的艺术聚集区,全国数量最多、最优秀的画廊,全国数量最多、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全国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全国最多的美术馆、博物馆,全国最有权威的艺术院校和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资源。艺术品拍卖公司137家,专业画廊523家, 拥有798、宋庄、琉璃厂等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园区,保利、匡时、瀚海等国际知名的拍卖机构,以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艺术北京等国际知名的艺术品展会。艺术品交易额占全国交易额的60%。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
  一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目前我市共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87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名录项目235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人。
  二是积极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示范校建设,推动非遗真正走进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评选出10个“北京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北京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3个“北京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15个“北京市非遗传承示范校”。
  三是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保护特色活动,开展700余项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保护成果社会共享。四是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正式启动“名家传艺工程”,首批遴选出梅葆玖等8位名家,正式收徒27位。五是推动北京非遗项目走出去,在国内外举办和参与17次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六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建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展示馆。
  五、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
  一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13共受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批次183批4330人次,其中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140批2979人次,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共43批1351人次。2014年上半年,共受理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56批918人次,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共28批508人次。配合政治高访,成功培育了“北京之夜”文艺演出品牌活动。连续13年举办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已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近30个国家留下足迹,并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与意大利、芬兰、哥本哈根、首尔、曼谷等城市开展友城文化交流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与中国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人民感情。
  二是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走出去。“北京舞台艺术香江行”、北京京剧院“传承之旅”、北京交响乐团欧洲、美洲巡演、“昆曲四部经典欧洲行” 北京现代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等民营机构和团体“走出去”等活动,让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是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借助政策,鼓励扶持我市进入国际主流演艺市场和入围一类国际艺术赛事并获奖的剧(节)目。充分利用北京已有的各类艺术节和文化展会,举办相关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四是繁荣对外文化贸易,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文化出口品牌和企业。2013年全市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5.3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5.7%,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1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6.2亿美元。60家企业、37个项目被列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以完美世界、金山软件、蓝港在线、畅游时代为首的原创研发企业网络游戏出口额居于国内企业前列。2012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顺义天竺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