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文件:正确认知环境风险 守护健康

10.10.2020  16:20

  中新网北京新闻10月10日电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文件(下称文件)。编制组专家就何谓“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发布这份文件的目的以及对公众健康将产生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做了解读。

动员公众效率最高

  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将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生态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以此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共建“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它也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大众媒体等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科普传播的重要依据。

  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有什么必要性?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既需要政府重视,也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而动员公众力量是最具普惠性、最有效率的措施。

  朱忠军介绍,编制组先后组织数十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逐条审议、专家论证等环节,历时1年完成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修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指导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的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基本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扩充“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人员陈昱介绍,《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主要是对2013版中存在交叉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分类,进一步完善逻辑关系,其内涵和总体框架与2013年版基本保持一致,最终设置了30个条目,包含“基本理念”7条,强调正确认知、科学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突出预防理念和责任意识;还有13条公民应了解的“基本知识”,涵盖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辐射、噪声多个方面;另外有10条公民应执行基本行为和应掌握的技能,包含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相关信息获取、理解、运用及应急、监督、维权等技能。

  陈昱指出,对比2013年版,在“基本知识”板块中新增了对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的关注,在“基本行为和技能”中扩充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有关内容。

七大行动提升公众素养

  朱忠军介绍,2019年7月,“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工作”被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根据行动目标,2022年和2030年我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要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而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为12.5%,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他称,在调查中,公众对“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高(接近80%),但也有近20%的受访对象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基本关系,理应所有人都具备这些最基础的认知,所以基本理念的普及仍需加强。应加强基本知识方面的传播,虽然调查内容涉及的众多问题并不难,但要了解与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这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并不容易。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个新领域,还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朱忠军介绍,目前,为做好素养提升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根据2018年的调查结果,起草了《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建立素养提升工作体系”“加强素养科普能力建设”“传播普及知识、行为和技能”“开展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大力提升农村居民素养”“关注提升青少年素养”“建立监测评估系统”7项行动。这份方案已经印发给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组织实施。(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