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家小企中招儿洋骗局
高大上的国际投资公司,加上正规的律师事务所、数据分析公司,以及严谨的评估程序,融资过程中的一切显得那么值得信任。但实际上,投资公司是个空壳,而律所已经被收买,于是一些急于融资的中小企业不仅成了主动上钩的鱼,而且在被骗后还觉得融资不成,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今天上午,东城法院开庭审理了这样一起融资诈骗案,陈某等3名被告涉嫌合同诈骗罪出庭受审。
“国际公司”设下圈套
寸土寸金的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写字楼内,有一家名为“瑞士AD福特思资产管理股份公司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瑞士AD公司)的投资公司,占了整层楼的1/4,号称外资独资企业,总部设在瑞士。办公环境高档奢华,职员全部身穿高档西装、佩戴名牌手表,手拿奢侈皮包,连名片信息也是中英文对照,透着“高大上”的国际范儿。
但这家对外号称为中小企业融资亿元的“瑞士公司”仅仅是个“皮包”公司,之所以能冠名为瑞士AD,是因为创立者是个德籍华人,对外宣称注册资本达千万元,实际注资却少得可怜,随后更是以10万元的价格就把公司卖了。
被告陈某就在这家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被指控构成合同诈骗罪。“我对起诉书指定的罪名无异议……但我不知道这是诈骗。”陈某在法庭上说。他于2012年1月通过老乡联系应聘到瑞士AD公司,当时有两个德籍华人任首席代表,下面有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公司约有二三十人。公司老总为陈某起了英文名“布鲁斯陈”,并说公司在瑞士非常有规模,自有资本至少有十几亿欧元。
陈某看到办公环境如此高档,自己也深信不疑。“中国人不是就讲究形象,讲面子吗?我觉得这家公司应该有能力融资。”他没有固定办公室,每天和几个律师挤在机房按照老板要求做财务分析报表,每月发5000元现金。直到陈某离开,公司都没和他签过合同。
东城检察院检察官李龙介绍,陈某、唐某等人给外地的中小企业打电话,承诺可以帮助融资。但要求对方先到指定的律师事务所做调查报告,以查清该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以确定具体融资额度。他们承诺,这只是个形式,一般都没有问题,只要调查报告合格,立马就能放款。
收买律所是行骗关键
瑞士AD公司指定中小企业到律师事务所、数据分析公司进行审查,而这些机构会给中小企业开出高达20万元的评估费价码。相比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融资额度,很多中小企业都痛快地接受了这一报价。律师到当地企业随处逛逛,收一些“车马费”,有时还会索要一些土特产,回京后很快做出报告。
但是,报告到了“瑞士公司”,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就变得“漏洞百出”:不是资本不够、就是没有相关经营权,总之不够融资资格。
很多中小企业不明真相,竟以为无法获得融资真的是自身原因。对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机构提供的服务收费,这些公司持比较信任的态度,因此不会意识到掉入瑞士AD公司与律所联合设下的诈骗陷阱。
仅有少部分企业感到被骗,选择了报警。经警方调查,这家“瑞士公司”和律所合谋,不到1年,就骗取多家企业的“评估费”300多万元。
这家公司和律所暗中约定,每做成一笔业务,律师事务所收取的费用与该投资公司“一九”或“二八”分成。如给一家公司作评估报告,有的律师可以提成300至500元,一个律师一年最多可提成4万元。
至少有几百家企业上当
为了躲避被骗公司的维权讨债,瑞士AD公司曾多次变更名称。有的被害人找不到投资公司,只能找律所理论,律所则振振有词:我们只负责做评估报告,投资公司是否是骗子,我们不管。
“今年至少有几百家中小企业上当。”东城检察院日前透露,该院今年已审理类似案件5件13人,被骗款项都在百万元以上。检察官李龙介绍,此类案件和以往的融资诈骗案没有太多区别,只是诈骗团伙引入了正规律所,这样亦真亦假的组合,就具有了更强的迷惑性。
策划骗局的投资公司实际上是“双无”公司:既没有融资资质也没有融资能力。但是,做足表面文章后就能吸引客户。这些公司“头顶光环”的项目经理、金融才俊,其实很多人只有中专学历,完全不懂金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就是能忽悠。
投资公司指定的律所都是正规律所,律师也都有职业资格。实际上,这些律所都是一些小律所,为了生存,被“双无”投资公司买通。
有的投资公司直接“承包”了律所的一间办公室,挂上“投融资法律事务部”的牌子,“部长”都是公司指派的,使用该事务所账号、公章,缴纳相应的租金。
本报记者 王蔷J178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