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红利正在抵消人口红利下降影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12-11 胡鞍钢
一、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大地,这个大写的“人”不只是抽象的“人”,而且是十三亿多的“人民”。而教育现代化就是使2亿多在校生获得良好的现代教育,使更多的人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接受终身教育,使中国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的现代化,要基于人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及公共服务水平。从人的生命周期的教育视角看,在不同年龄段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指标,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服务和教育投资政策。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这也要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教育发展的实际结果来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年龄段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来衡量。
二、对教育规划纲要目标的中期评估
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2020年的总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明确提出了五大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规划纲要专门设计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从实施情况来看,到2014年,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5项主要指标已经基本达到了2015年目标,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2020年目标。这表明,我国教育事业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开发人力资源方面迈上大台阶,为实现2020年总目标提供了更高的基础、更好的条件。
我国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09年的50.9%提高至2014年的70.5%。最具成效的投资,就是促进幼儿教育。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生的未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把学前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表明中国朝着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各级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稳固率到2014年已提高至92.6%。高中毛入学率从2009年79.2%提高至2014年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9年24.2%提高至2014年的37.5%。
研究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稳步提高,从140.49万人提高至184.7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7%,已居世界首位。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占招生总数比重从2009年的14.1%提高至2014年43.5%,明显扩大了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队伍,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还需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围绕更好地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各开放大学在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已从2010年的56.3%提高至2013年的63.4%。高校继续教育毕(结)业生数,由2010年的108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385万人,增长28.0%。
三、中国进入“教育红利期”
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提高了2.26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已经明显超过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显示了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大大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也标志着进入了“教育红利期”、“人力资源红利期”及“人才红利期”。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是关键、是核心。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就是要提升全体国民受教育水平,使得全体人民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受教育机会,使得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贯穿终身。通过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型社会正加快形成。(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