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国际研讨会”举行
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张进宝副教授主持。大会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课题组总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致开幕词。
会议邀请了来自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数字系统系教授Demetrios Sampson、欧洲Schoolnet iTEC 项目负责人Will Ellis、阿萨巴斯卡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学院的院长Kinshuk教授等多位国外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余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专家樊磊等多位国内教育信息化专家,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企业事务部总监朱文利女士,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大学合作经理秦征先生,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合作项目经理张燕江女士。北京市中小学一线教师、高等院校研究人员、心系教育事业的公司企业以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的项目负责成员等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学习者的体验(experience)。余教授围绕“为什么教学要以学生为本(Why)”、“什么是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What)”、“如何实施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How)”三个问题对“如何践行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专题做了详细的汇报。他认为,中学教师应具备“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种基本理念。其中,“学生为本”含义包括,尊重中(小)学生权益,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余教授总结了“践行学生为本教学方法的九项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3)应用形成性评价、同学评估及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习;(4)培养学生核心学习技能;(5)鼓励学生独立学习;(6)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7)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8)使用活动或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9)教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余教授又对“教与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进行了阐述,用五指法说明目标的内容——知识、技能、态度、能力、行为。在“如何实施教学为本的教学方法”中,余教授介绍了教学设计的八步法“获取注意力”、“建立联接”、“介绍框架”、“激活原有经验”、“引入新知识”、“练习与反馈”、“复习与总结”、“设计行动计划”,分析了“行动型学习者”、“反思性学习者”、“应用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4种学习者类型,报告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数字系统系教授、信息系统研究所、希腊研究与计划中心的Demetrios Sampson做了“Technology-Supported Large-Scale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School Education”(21世纪学校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变革性创新)的主题报告。Sampson教授讲述了ASK系统模型,ASK模型成型于2000年,至今已有15年时间,期间有335项研究成果(平均每年20项)。ASK模型包含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数字系统和服务,模型的研究建立在“学习技术”和“增强技术学习”两个方面。Sampson教授的汇报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创新变革为什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果基于技术的创新变革是我们的目标,那么教师、学校领导和学校信息化技能的发展为什么也是必要的?”、“教师、学校领导和学校信息化技能的现状如何?”、“在政策层面需要做些什么?有哪些行动性建议和意见?”、“欧盟ICT政策支持计划资助的2个大规模的欧洲项目”、“欧盟ICT政策支持、计划资助的2个大规模欧洲项目”、“结论以及对于未来研究的建议”六部分内容。Sampson教授认为,技术在教育革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过去的两年内,技术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而这迫使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近3至5年,教育领域聚焦于开放教育资源,并增加了混合式学习设计。5年后将重点关注在线学习的发展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学习和评价。针对这一趋势,Sampson教授指出学校教师需持续性地接受信息化技能教育,学校领导者知道如何选择和进行培训,学校方面要对学校整体的数字化能力进行评估等。Sampson教授给出未来研究的建议:(1)从全球来看,在国家层面上的大规模利用ICT促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行动正在实施;(2)当前ICT在学校层次的应用水平仍然低下;(3)障碍来自于教师ICT技能的缺乏和ICT基础设施的匮乏;(4)未考虑学校是作为组织的生态系统的本质;(5)提出通过联合教师、学校领导者的信息化技能和学校的信息化成熟度的学校数字化技能的整体的取向。最后,Sampson教授给出了针对教师、学校领导者、学校信息化技能培训的典型系统。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欧洲Schoolnet iTEC 项目负责人Will Ellis先生的报告题目是“Innovation in Education through IC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unded iTEC Project”(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欧盟委员会资助的ITEC项目)。Will Ellis先生以“未来教室是什么样子”问题为出发,阐述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1)在未来10年内,学校将被废除,非正式学习将替代正式学习;(2)学校将回归传统黑板和纸质教材的教学方式,并且将减少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3)学校在未来也不会产生较大变化。Will Ellis先生认为欧盟校连项目致力于支持学校利用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学习,从而推动欧盟地区的学校和教育发展,达到改善欧盟教育质量的目标。欧盟校连项目的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和支持欧洲学校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为欧洲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支持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教育经验、调查总结教学创新模式,为成员和网络联盟的合作方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服务等。欧盟校连项目的投资者有教育部、欧盟委员会、IT产业和服务提供商、学校、专家,受益群体有教师、学生、校领导、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开发人员等。iTEC共有27个合作伙伴,包括14个国家的教育部,iTEC将提供一个描述如何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模式。项目先从小规模的实验学校开始逐步扩展到全欧洲。汇报最后,Will Ellis先生对ITEC做了简介:ITEC由欧洲校连协调,拥有40多个合作伙伴,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地区行政机构,支持性代理,大学和培训机构等,受欧盟委员会的支持,该项目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共有20个欧洲国家,2600多所实验教室。Will Ellis先生提出了未来教室的成熟度模型,包括5个水平:交流、丰富、增强、延伸、拓展,并展示了受未来教室实验室启发而设计的欧洲教室。他认为,未来教室实验室生态系统包括实验室学习空间(用来启发和反思教学)以及可以利用欧盟校连学术联盟和研讨会进行的培训等。
北京师范大学张进宝副教授报告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2014-2015)专题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总结了教育教学创新研究目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国内教育教学创新中的不足与改革的迫切性。通过搜集国内外大量案例,对案例进行筛选后,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内外案例各50个,对案例进行地区分类并进行基本信息的梳理。基于CIPP评估模型,通过对实施背景、实施投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基本信息的分析,进行类目框架的构建,形成类目分析表。经历内部讨论后制定分析类目表,邀请专家对类目表进行评议,并给予相关建议,不断修正类目表。 采用内容分析法,利用类目表对案例进行统计,对案例作量化处理。通过类目表和统计结果,总结不同案例的特征及关联性,讨论国内外典型案例中的创新点及创新扩散机制,形成了若干重要研究结论,包括:(一)学校背景影响教育教学创新效果;(二)创新实施规模受多种因素制约;(三)创新实施需要多元化理论及丰富学习环境的支持;(四)经济支持有力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变革;(五)教育教学目标越来越注重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六)新兴教学手段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导;(七)学生主导的自主教学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主题;(八)国内创新实践利用新型IT设备的教学资源比例偏低;(九)教育变革中人机交互率比人人交互率高;(十)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十一)学生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创新的关注重点;(十二)国内教育创新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注度较高;(十三)我国教育教学创新在教师方面取得效果良好;(十四)教育教学创新有效提升学校自身教育水平;(十五)教育创新的社会影响力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对我国推动开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五条建议:(一)大力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二)教学要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三)教育教学创新需要多方支持和投入;(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五)结合本国特色学习国外教育创新模式。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学院的院长Kinshuk教授做了“Advances in school instruction through learning analytics”(学习分析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进展)的专题报告K-12教育的自适应性与个人化包括全纳教育、专注于个别的优势及需求、不同的学习情境、学习的文本与关联、传统与数字化资源支持的真实情境学习、开放教育资源、行动与基于感知的技术七个方面。Kinshuk教授认为泛在学习分析是为了改善在真实学习环境的教学支持,从学生、教学、及环境资料的发现、分析与理解,从而确认学生学习轨迹。发现:过去的记录与实时的观察;学习者的个人能力、偏好、与技能;学习者的位置;学习技术的使用;围绕在学习者附近的科技;在学习情境方面的变化。分析:学习者的动作、同伴和教师的互动、实际元件的交互、数字化信息的互动、学习者倾向的偏好、在学习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变化。理解学习轨迹:学习轨迹可以提供学习分析核心的数据,绝大部分的在线活动可以被跟踪,并收集到数据;硬件的介面可以允许学生透过软件工具连结到实验室的硬体设备;现在技术存在的跟踪过程进行研究学习;学习轨迹包括一个观测研究活动网络,可导致一个可衡量的学习。编码课程的学习分析以一个12年级的学生编写代码的学习分析实例,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数据,为学生提供的数据必须是符合学习伦理的。Kinshuk教授认为先进技术(主要为学习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是比较领先的。在Kinshuk教授的研究中,他们利用传感器收集诸如写作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等方面的学习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显示,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以后将会有更加实用的产品问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五位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分享了研究成果,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在大会的自由发言阶段,与会教师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互交流。本次会议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