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北京语言大学传中华文化育天下英才

02.03.2017  18:36

    在北京海淀区的学院路上,坐落着一座有“小联合国”之称的高校,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这就是北京语言大学。金秋九月,北语将迎来她的50华诞。

  建校以来,北语培养了约15万名来华留学生和3万余名中国学生,为推广汉语、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2007年9月,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为北京语言大学提笔写下“德行言语,敦睦天下”八个大字,称赞北语通过语言来传播道德和文化,为促进世界和睦作出的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中国人民的朋友”

  1962年,为了打造中国与世界的沟通纽带,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教育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大学,当时她叫作“北京语言学院”。

  如今的北语,已经从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预备教育为主体的单科性预备教育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留学生数量也从成立之初的11名非洲学生,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北语。北语最希望这些学生能成为中国文化的热衷者和推介者,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古老的东方文明。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向笔者介绍道:“我们的校友现在有很多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人,比方说总理、国会议长等等,有的还担任了驻华大使、公使、参赞等高级外交官,还有的活跃在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等等领域,这些校友对于中国和这些友好国家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到意大利访问时见到了北京语言大学70年代的校友,他们非常兴奋还可以唱那个时候的歌曲,这些人都是对中国特别友好,而且非常理解中国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方面,北语校友的确帮了很多忙。1973年,一位名叫白乐桑的法国小伙子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工作。1987年他创办了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作为第一任会长,199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兼职汉语总督学,2006年3月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首位汉语总督学,负责法国12000名学汉语的中学生的授课与考核,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把汉语纳入欧洲外语等级参照体系。北语走出来的像白乐桑这样的文化交流使者为数不少,著名汉学家顾彬、柯彼德、马西尼等都是北语的校友。

  崔希亮校长介绍:“我到埃及去访问的时候,艾因夏姆斯大学的中文系有1500个学生,教师有73位,73位教师全部是北京语言大学毕业或者培养出来的,我感到非常欣慰,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北语就是要培养“知华友华”的毕业生和“敦睦天下”的使者,“50年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中国人民的朋友已经成为北京语言大学最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崔希亮校长说。

  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北语正努力建设的是一套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和外宣大格局的教育体系。

  崔希亮校长很形象地总结说:“北京语言大学在这几年发展的四个战略,实际上是‘四个一’,一个就是一条主线,我们主线就是作为民间外交,是对国家大外交的补充。第二个就是一个基地,就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一个核心基地。第三个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开展博雅教育。最后是一个窗口,在这个窗口里面外国留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文化,而且要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这四大战略围绕的中心就是将北京语言大学建设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从1962年建校以来,北语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批开设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第一个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最早开发研制了汉语水平考试(HSK),设立了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了第一个专门培训国内外汉语师资的教师进修学院和第一个可以向外国学生颁发网络教育学位的网络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在北语已经建设了从短期教育、速成教育、网络教育到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完备的教育层次。

  崔希亮校长说:“北语人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看待,这是北语的传统和使命。这个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已深深镌刻在北语人的精神命脉中。”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团队、汉语言专业教学团队均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他们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汉语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中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北语留学生多次在“汉语桥”、“汉语之星”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今年6月10日落下帷幕的第四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决赛中,北语的泰国学生世玉、俄罗斯学生大卫,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彩的表演荣获“十大汉语之星”称号,蒙古学生巴图萨娜获得“最佳表现奖”。这个成绩在所有参赛高校中位居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朝阳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汉语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真正使用中文的文件却不到百分之一。现在正是我们把握机遇推广汉语的最佳时刻,而北语要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崔校长非常有信心地说。

  北语的学生要做知识广博、品质雅正的“中国通”

  北京语言大学一直践行“博雅教育”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北语汉语学院院长郭鹏教授解释说:“所谓博雅教育,就是培养知识广博、品质雅正的中国通。中国文化崇尚‘博雅君子’,博学通文、雅正高尚。学校把‘博雅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汉语为媒介开展广博高雅的文化教育,引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多方面知识广泛了解与学习,努力培养知识广博、品质雅正的‘中国通’。”

  针对不同的留学生类型,北语有着有不同的理念与探索。学校的留学生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教育积极发展复合型的特色专业,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和程度,在语言学习素材中加大文化内涵,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刘伟处长介绍说:“我们为学历教育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哲学史’、‘中国民俗’等10余门中国文化方面的博雅课程,还为高年级学生增设了‘中国文化专题研究’、‘当代中国话题’等选修教育。”为了让这些留学生更高效地理解中华文化,课堂教学是主要载体和依托。

  在留学生进修教育方面,北语根据不同层次进修人员的情况,开办了“我与中国实物图片展”、“中华传统体育表演”、“汉语文化周”等集汉语进修与博雅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活动。刘伟处长介绍说:“针对其中的高级进修生,学校于2010年9月开设了面向高级研修生的‘中国专题研究’项目,2010-2011学年共有13名学生参加了这一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巴西、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教育、中国文学艺术、中国经济贸易、汉语言文字等方面。一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完成了有相当水准的研究报告,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高级研修证书》。”这个项目为较高水平留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让速成教育的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北语为他们开设了博雅自选课,包括“学唱中国歌”、“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古典影视作品欣赏”、“中国成语”等课程,突出的是应用性、高效率的特色,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淀中华文化、培育他们“知华、友华”的情怀。

  崔希亮校长对我们说:“博雅教育就是要让留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中国文化。比如说中国文化的京剧,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京剧,除了组织到梅兰芳大剧院看京剧之外,还成立艺术系要开设京剧课,文化体验是接近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文化一个很好的途径。让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书法的人来学中国书法是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一个欧洲学生两年时间就可以把书法写得有模有样,也让他们知道了中国书法美在什么地方,艺术价值在什么地方。”

   在“走读”中体验中华文化

  “还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才行。”北京语言大学又把凝聚着知识内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留学生教育体系,把语言实习与感悟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给留学生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他们把这一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二个模式总结为“走读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眼看一看的效果往往会比单纯记忆书本上要好得多。”郭鹏院长说道:“北语坐落在首都北京,我们首先就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走读’资源。例如学校与北京湖广会馆共建了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基地,通过近距离接触京城会馆文化和京剧来体验传统文化的优雅;组织留学生参加‘北京民俗游’,在京城‘百工坊’、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北京老字号体验京味文化的细腻。”这种亲身的体验,使北语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比较深层次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喜爱和共鸣,增强了对中国的亲近感。

  不仅仅是北京,北语留学生们“走读”的脚步还曾经到过山东,观摩孔府、孔庙、孔林和孟庙、孟林,体验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魅力和厚重内涵;在福建参观客家土楼,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泉州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感受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自古以来的双向影响;在景德镇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体验中国的艺术之美。我们了解到,北语汉语进修学院每年都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江苏、广东等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一些城市。同时也组织一些学生到中国西部省份,如四川、贵州、云南和西北地区,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中国还有西北很多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地区。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还要同时与展现当代中国成就相结合。既要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展示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古代中国的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都是向外传播的重要元素,为的是启发留学生思考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崔希亮校长说。

   在海外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

  只有让更多的中国人才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北语每年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学师资100多人。我们看到一张老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北语胡书经老师在老挝,他戴着钢盔、拿着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中教授汉语。北语人文学院的刘珣教授是第一届被选拔的出国储备汉语师资中的一员,他如今已经有了48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生涯。1975年还是“文革”期间,刘老师第一次出国教书,去的是当时尚未与我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陌生的南斯拉夫。每次上课他都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后面,风雨无阻,与正式学员一样认真学习汉语发音和汉字。她是南共盟员,一位二战时的老战士。听了刘老师的课以后,她对中国的一切都有了特殊的兴趣,向他了解有关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刘老师任教期满回国后,老太太仍一直和刘老师保持通信联系。“她英文很好,但每次都坚持用中文写信,在放大镜下一笔一划艰难地写汉字。”刘教授回忆道。50年来,北语已累计向海外派遣汉语师资1100多人次,北语教师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在国外辛勤耕耘,不辱使命,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语已与世界52个国家的290多所大学及其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例如北语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建的“哈佛北京书院”,“利用暑假,去中国学汉语!”这是每年不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名校学生的热切心愿。每年前来的哈佛大学等常青藤名校的学生们,都给崔校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说:“我参加过他们在结业时的演讲比赛,讲得非常好。他们好学善思,非常珍惜在中国的短暂时光。他们将来都是美国社会的精英,通过社会调查以及与中国家庭交流,他们可以看到真实的中国,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中国,接触中国人,和中国人交朋友,其中一些人将来会成为中美交流的使者。”这个项目的成功也给北语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崔校长接着说:“今后我们要与这些国际名校开展更高层次与更深层面的交流,以此提升北语作为国际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如今,北语也与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开展了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中华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陈丽霞处长说道:“近年来,学校配合国家大外交战略,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承建了16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为了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中华文化的基地,成为了拓宽学校留学生招生、教学模式探索、教材推广的重要渠道。”北语正在海外切实地肩负起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重任。

  北语还承担着培训国外汉语种子教师的任务,现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次来校参加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在教师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名师讲堂、专家讲座、体验式课程、文化艺术欣赏课、实践操作课、教学观摩课、学习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授课内容,目的是深化学员们对中华文化的体会。还开设了笛子、古筝、京剧、太极拳、剪纸、书法、绘画等多种中华才艺课程供学员进行选修,以提升汉语教师在海外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教学的能力。

   将汉语的魅力带给世界,将中华文化传遍全球

  北语人认为,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北语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校园里活跃着世界各国的语言,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资源,将汉语教学与多语种传播结合起来。他们针对留学生学习需求,开设汉英双语的专业方向,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这样就拓宽了中华文化教育的受众面。

  波兰留学生帕维尔·玛突来维切是第一个在中国连续获得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的外国人,而且他研究的是中国的方言,博士论文叫作《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中国有句古话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外国人不但能够听得懂、说得溜,还可以搞起研究来,钱曾怡教授高度评价他的论文道:“作为一个外国人,帕维尔能把复杂的瓯江方言描写得如此翔实,分析得如此清晰,非常难能可贵。”

  在课堂之外,北语的中外学生通过语言的渠道,来实现文化沟通则显得更为活跃与自由。据笔者了解,北语有一种独特的“语伴”文化,英语系09级的左惠连同学说:“在北语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纷纷结成语言伙伴,互相交流和互相帮助,每个外国留学生至少有一个中国学生作为语伴。我在其他大学的同学都知道北语有‘语伴’文化,纷纷来问我结交了什么样的语伴。这样的校园环境真是不错,我们在校园里面就可以互相学习语言、互相交流文化。”

  北语的留学生数量要比中国学生多得多,其他学校的学生社团都是以中国学生为主,而北语却不一样,他们先后成立了27个中外学生社团,引导全体学生树立“人人都是文化使者”的理念。这些中外学生联合组成的学生社团,是北语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北语的中外学生艺术团是一个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排练、共同表演的学生艺术社团,由来自美国、英国、智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共200余名中外学生组成。在艺术团中,中国学生向外国同学手把手地传授扬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面对面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心贴心地开展文化探讨和交流,抓住每一个机会向留学生们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北语中外学生艺术团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出了大量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高水平节目,在北京大学生艺术节中屡获大奖,并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个单位的演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平台,近年来,该社连续重磅出击,重点实施了海外拓展战略。他们研发出版了一大批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类型学习者需求的海外汉语教材;通过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卓有成效地将图书产品推向世界,开辟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特色领域。“截至目前,北语社创建了覆盖33个国家拥有296家代理经销客户的海外营销网络和覆盖全球71个国家的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出版汉语教材3000余种,本版图书海外销售码洋年均5000万,累计版权输出1269种,版税收入1000余万元,连续多年版权输出排名全国第一,连续多年原版图书海外销售排名全国第一。”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出版社董事长戚德祥介绍说,“2011年,北语社当选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副主任单位’,成为全国四家副主任之一,荣获了中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最高奖励——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始终把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发挥优势,多作贡献看成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争取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汉语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国文化,这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也是汉语学习的困难所在。推广汉语、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北京语言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崔希亮校长如是说。

  北语人将以更加开放、真诚的心态走向世界,将汉语的魅力带给世界,将中华文化传遍全球。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