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张晓萌:提炼“真问题” 练就“真功夫”做思政“好老师”

21.03.2017  00:42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应当深化思想认识,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掘、提炼“真问题”,加强对高校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的研究、总结和弘扬,以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应当不断增强自身修为和内功,练就立德树人的“真功夫”,践行高校思想育人理念,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做好传道授业的“好老师”,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学生,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塑造学生。

提炼思想政治工作的“真问题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前提。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方向。能否系好青年学生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关系着青年学生能否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奋斗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人民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色。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硝烟战火之中,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革命的先锋队”,向抗战前线输送了大批作为“民族脊梁”的军政干部。作为全民族抗战的缩影和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代表,“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陕公精神代表了与党和国家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同律动、与人民群众相依与共的历史使命感。在新时期,由“陕公精神”“华北联大精神”“华大精神”发展而来的“人大精神”始终传承红色基因与革命土壤,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理论方针,为新中国培养造就了大批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练就立德树人的“真功夫

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传承中国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应当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项中心任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工作中思考和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

践行高校思想育人理念,必须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是社会中的重要一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作为治国重器,高校深受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深深影响着青年和由青年决定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文化传统和中国土壤孕育着高校文化与精神,时代环境与社会制度影响或决定着高校制度。中华文化、中国土壤、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我国高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和“三个独特”的论述,就非常深刻地指明了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切实开展高校思想育人工作的方向。

践行高校思想育人理念,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德;树人,就是要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必须明确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应当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特征,塑造出一批批、一代代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为青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其次,在“如何培养人”上,“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应当深入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主动创新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方式、新道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育人。最后,在“为谁培养人”上,要毫不含糊地把握思政教育教学的大原则、大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堂堂正正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做好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塑造灵魂、培育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指明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和“传道授业”的使命。作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需要在教育中将教学与自修相结合,将修身与传道相结合,以目的为导向,化使命为动力,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思学生之所思,虑学生之所虑,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惑,真正将课堂交予学生,以时政热点、社会难点、国际焦点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学生。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应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准确定位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三重身份,坚持刻苦学习、深入研究、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者统一,为教书育人打好坚实基础;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深刻的理论和科学的方式教书育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影响,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对错误思想的抵抗力,增强学生对于优秀社会主义文化的信服力,从而在不同思潮的碰撞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说服力。

坚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不断胜利的基本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引领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变的核心和科学方法论。同时,也应当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的认识,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与马克思主义著作研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形成的理论背景和时代特色,直接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背后的科学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规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教条化、过时论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生命力的认识。

坚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理想信念的坚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全心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掷地有声,发挥引领性和教育性。实现这种转变需要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素质的养成作用。坚持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新方式。坚持将理论传输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坚持做生活中的文明者、理想上的追逐者、行动上的坚定者。

坚持突出校史校情,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塑造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领域翻开新篇章,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党在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为新中国的人民高等教育事业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从成立之初就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期望。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领导干部和师资力量,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办学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首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致力于讲授、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宗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需要、国家建设需要为标准,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在充分挖掘校史校情、培育传播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基础上,以塑造昂扬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校史校情、校风学风的熏陶作用,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人大特色”的大学生。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课题重大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研究—以关于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的论述为重点”、中共北京市委教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择优资助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刊于《北京教育(高教)》,2017年第3期) 

原文链接:

[北京教育]张晓萌:提炼“真问题” 练就“真功夫”做思政“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