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

23.12.2014  16:25

  清华新闻网12月23日电 (通讯员 熊文苑 )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图书馆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继11月19日开讲之后,于12月17日下午和18日下午在图书馆报告厅继续举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埃里克·麦休隆(Eric Mechoulan)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的凯瑟琳.·伊比特(Katherine Ibbett)教授分别以 “@ddress , @ttention, @rchive, @dministration”和 “Against Compassion: Emotion and Political Life”为题进行了演讲。讲座以深厚的拉丁古典学养为渊源,以新锐犀利的阐释方法和对话模式为路径,通过对系列经典文本的重访深读,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版图变迁的重要脉络和人文学科所面临的挑战和契机做出了探讨。

 

埃里克·麦休隆教授演讲。

  麦休隆教授从@符号的历史讲起,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它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从最初物理意义上的地址到现代数字时代的代码,发生变化的是媒介的形式,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为社交平台、各类传媒,而在变迁中持续的是人类心智表达交往行为的实质,也即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通过阐释西方哲学家如何关注“沟通”在形而上层面的意义,麦休隆教授重访柏拉图、笛卡尔、斯宾塞、利科等系列经典文本,进而揭示对于当下而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之间的心智交往如何是人的社会属性构成中的重要政治和文化问题、及其中蕴涵的跨文化交和人类心智更新的具体路径和巨大可能。

 

凯瑟琳.·伊比特教授演讲。

  伊比特教授以霍布斯的《利维坦》中的“同情心”一词为开题和引入,通过追溯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艺术中的呈现方式,Ibbett教授绘制出一幅早期现代人文主义中的的人性范式的深刻嬗变及社会局限。他表示,仅“同情”一词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字典中便有多种释义,在早期欧洲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极为多变的使用,映射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更新的无限丰富。人文学者富有洞见和伦理关怀地诠释人文文本和社会文本的关爱劳动,是为人类生活带来意义的深邃思索之路。

  据悉,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讲座是外文系本学期启动的“全球人文研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列以拓展和提升清华人文研究的国际能力和国际影响为目标,以践行学科交叉的跨文化“新人文”、培养和造就具有世界文明视野和思考能力的特殊优质语言人才和战略性人文人才为宗旨,广邀世界优秀人文学者和文化精英加盟,长期举办。

   附 演讲人简介

  Eric Mechoulan教授毕业于索邦大学,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语与比较文学系终身正教授;新兴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哲学学院(巴黎)项目主任与“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研究中心(蒙特利尔)主任。他同时是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海地太子港(Port-au-Prince)与阿尔及利亚奥兰(Oran)的访问教授。他创办了《媒介间性》杂志,并自1996年以来担任SubStance杂志的共同编辑。他迄今发表约150篇论文,出版7本著作,涉及领域包括文学、哲学、经济与文化。

  Katherine Ibbett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法语系近代早期法国研究教授,其研究探讨的是近代早期欧洲文学论述与政治论述间的关系,同时她也研究关于情绪与情感的批评理论。她在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她曾在密歇根大学与伦敦执教过。她一直是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所成员,同时还是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情绪的历史卓越中心的杰出国际访问学者。她的著作包括《1630至1660年间法国剧院中国家的风格》(阿什盖特出版社,2009),并与Hall Bjornstad为《耶鲁法国研究》共同编辑了一期名为《瓦尔特•本雅明假想的法国悲悼剧》的特辑(2013)。2010至2014年间,她担任欧洲早期现代研究领域中最重要刊物的刊物之一《十七世纪法国研究》主编。

供稿:外文系、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编辑:小 西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