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基地“名师面对面 教学工作坊”研修班开班

29.11.2015  04:16

11月26日,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基地“名师面对面,教学工作坊”研修班在国学馆开班。本期研修班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全体学员、教务处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次研修活动。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田宏杰教授主持开班仪式。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发展基地研修学员的教学能力,促进市属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2014-2015学年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6个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分别承办一期全体基地学员的研修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下,本期研修活动关注了“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礼仪素养”、“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人文素养”、“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教学素养”、“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媒介素养”四大主题。教务处副处长蒋香仙在开班致辞中表示,研修活动将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全体学员通过与名师、专家的交流探讨获得丰富收获。

在主题研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金正昆教授就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与学员们进行了交流。从“什么是礼仪”出发,金正昆教授阐述了重视礼仪的三个落脚点:“讲规矩”、“讲教养”和“有效合作”,通过这三点可以为教师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礼仪的三个要点:净、敬、静,体现在老师身上就是师德、师表、师仪、师范。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要做到“形象是金”,即教师要有好的口碑、知名度和美誉度;“沟通是桥”,即教师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换位思考;“规范是本”,即教师要认识到,取得交往对象的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田宏杰教授联系当今教师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悟,与学员们分享了对于高校教师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的认识。田宏杰教授认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为“担当”之心和“领导”之力。“担当”之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为学生所倾注的时间和心力,体现在科研过程中则是不传播、不发表未想清楚的问题;“领导”之力即为系统化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碰撞、对话、交流实现从“非常专业”到“跳出专业”再到“更加专业”的思维模式转变。而“担当”之心和“领导”之力综合所体现的人文素养的“灵魂”就是“格局”。要培养这种“格局”,田宏杰教授鼓励学员们一是要多读书,既要多读工具书、专业书等“有用之书”,也要多读“无用之书”,从经典、历史、哲学中获得格局的升华;二是要加强实践,并从中总结经验,提升思想、获得智慧。

研修活动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学员们表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大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与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研修班的授课内容凝结着名师们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让学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也有助于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