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教师教学培训继续开讲 聚焦高校教师心理素养

29.11.2015  00:15

11月25日下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2015新入职教师教学提升培训第6讲,劳动人事学院孙健敏教授带来题为“高校教师心理素养”的讲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葛晓琳主持培训。

孙健敏教授在开场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当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知识本身。新时代的大学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职能就是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的信心乃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是集研究、教学和实践三位于一体的职业角色,三者之间相互补充又相互影响,但要将这三者统一起来非常不容易,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大学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开设本讲培训的目的所在。

孙健敏教授为在座的新入职教师普及了简单的心理学知识,他将一个人心理素养分成认知、情感、能力和个性四个部分。认知直接反映在智力、智商和对知识的转化吸收上;情感则体现在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和动机等方面;能力表现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等诸多子方面的能力,其中,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个性则与教师的人格与知觉息息相关。

根据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孙健敏教授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用5个方面来描述,即五维度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经验开放性。他认为,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外倾性应当适当地增强,而随和性则不宜过强。

通过“桑代克的迷笼和猫”的有趣实验,孙健敏教授证明了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随后,孙健敏教授又举了“斯金纳箱和老鼠”的实验例证,证明强化的作用。基于强化理论,他建议新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运用适当的正向刺激和负向刺激来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孙健敏教授旁征博引,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谈了环境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人的行为是观察和学习的结果,新教师们也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孙健敏教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了经验和体会。他告诫年轻的老师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学科知识结构之外,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即所谓的“悟性”。同时,应该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最终将教学从一门“技术”变成一门“艺术”。

孙健敏教授的语言风格风趣幽默,讲授知识深入浅出,博得新教师们的一致赞赏。在互动阶段,新教师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孙健敏教授进行了独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