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李德发院士团队带领研究生“跃农门”
本网讯:李德发院士团队25年来,坚持依托动物营养Seminar这门课程,引导研究生探究动物营养学科的科学真谛,引导研究生学农爱农,树立志存高远的家国情怀。他们以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MAFIC)和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FRC)(以下简称饲料中心)为平台,营造学科文化,打造精品课程,构建和谐创新团队,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戴上绿色环保的标识,进军现代高效农业......”周六早上8点15分,饲料中心报告厅准时响起了MAFIC之歌,饲料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全体起立,庄严肃穆地一起跟唱着。
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简称为MAFIC,成立于1996年11月26日,饲料中心的研究生seminar已经坚持了25年。25年来,每周六都会在这里举行研讨会,由一位硕士生和一位博士生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选择并分享最新发表的文章,全英文做学术汇报。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教授只要在学校,总是早早地来到报告厅,坐在第一排等待着研讨交流开始。他和中心的老师们从seminar汇报的思路、选题、ppt的制作、演讲时的语速、英文的发音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们耐心细致的纠正和指导。即使恰逢出差,李院士和中心的老师们也会加入到线上会议,倾听学生们的报告,给予耐心的指导。
站在台上作报告的研究生身着正装,有条不紊地为大家汇报着动物营养和饲料方向的研究前沿。流利的英文流露出他们充分的自信,提纲挈领的介绍体现着他们对所汇报研究内容的熟悉。讲毕,老师和同学们纷纷针对汇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汇报中的逻辑不严谨之处,以此考验同学对文献的理解深度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如遇到周六来访的企业或研究院所的客人,李德发院士或中心老师们总会邀请他们一起参加seminar,在听完学生报告之后一起加入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早在25年前,李德发为MAFIC之歌定稿时就提出了始终以科研为核心,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本着“诚信、协作、前瞻、高效、超越、创新”的精神,经过25年的历练,饲料中心也确实做到了。李德发院士带领的团队构建了中国主要饲料原料在猪上的有效营养价值数据库,创建了饲料原料有效养分动态预测模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猪营养需要动态模型,为中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德发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吴怡,研究方向是宠物营养代谢及比较动物营养学。眨眼间她在饲料中心已经度过了四年宝贵充实的研究生时光。她说,这几年,李院士用他独到的见解指引着学生们在正确的科研方向上前行。他教导学生们要充分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将目光放长远,所做的研究能真正解决产业的痛点和难点,推动产业的发展。他还经常鼓励学生们在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之余,积极参与和企业的交流。吴怡表示,在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下,研究生们有机会和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了解生产实践的需求以及对科研研究方向的期望,从而让学生们在科研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生产,让科学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中心研究生在校几年的成长均一直受益于李院士的言传身教,他经常教导同学们要“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用心做事,诚信做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些都时刻鞭策着学生们,指导着大家的处世为人。在生活中遇到迷茫和困难的时候,李院士总是会询问情况,提供给学生们宝贵的建议和鼓励。在科研学业上,他总是极其严格,哪怕在论文上的一个标点符号、汇报中的一个英文发音,都容不得学生们半点马虎,如果出错了,他会严肃地指出并亲自指导。
2017年,李德发院士曾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分享《研究生的快乐和快乐的研究生》:珍惜时间与创造辉煌一样快乐,刻苦钻研与享受生活一样快乐,强身健体与成绩优秀一样快乐,结识终生伴侣与获取学位一样快乐,思维方式改变与第一次拿工资一样快乐,把握命运与实现人生梦想一样快乐,理解社会、了解国家财政体制与事业运筹帷幄一样快乐。“在这几年里,我被老师很多次批评,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很难过,但是随着成长,我发现在与人交流、合作沟通和科研学习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我想这些都得益于李院士对我们日常的教导和鞭策,现在我都会把平时的教导记下来,用心体会。”吴怡在回忆研究生期间的成长经历时说道。
作为一名研一新生,张楠感慨道,第一次讲seminar使她收获了很多,整个过程下来得到了很大锻炼。中心的研究生都很感谢李院士搭建的这个平台,使同学们在日后参加学术活动时增添了一份自信和底气。
郭鹏飞2007年从饲料中心博士毕业,现在嘉吉动物营养集团工作。“在中心学习期间,老师不止是传授了知识和学问,而且从更高的层次指导我们做人和做事的哲理,指引我们追求更好、更有价值的人生。”郭鹏飞说道。在他求学期间和工作中,中心老师们严谨的治学作风、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均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让大家受益匪浅。在学术上,李老师教导学生要志存高远,不断探索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同时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李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论文选题、技术路线和创新方面都严格把关,并定期追踪进展,对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都有严格的规范,以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中心有专门的论文撰写规范,所有的引用文献都必须有原文,论文内容和参考文献中不能出现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郭鹏飞回忆道。“此外,饲料中心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我读博士的时候,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很多学生都没有自己的电脑。为此,中心专门建立了电脑室,2-3个研究生可以共用一台电脑,以便于于日常的学习和资料查询”。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中心早在十几年前就专门聘请外教,每周为中心的学生上两次英语课。为提高大家的学术水平和英文文章的写作水平,李院士专门邀请国外的专家教授每年2-3次来到中心,指导学生进行英文文章的写作和修改,使得同学们能顺利发表高水平的英文文章。除此之外,为方便大家顺利开展研究试验,中心还配备了专门的后勤保障人员和车辆来协助工作。
为了让大家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学习上,中心专门设置了学生食堂,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吃上温热、可口的饭菜,不但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同学们的生活压力。平时,只要李院士有时间,经常组织学生一起座谈、聚餐,为大家讲授人生的哲理,使同学们不光在学术上有成果,在做人和做事方面也有所成长。郭鹏飞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会邀请毕业生到家里吃饭,亲自下厨,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
一流创新团队的创建,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饲料中心学习这几年,我不光完成了学业,更学到了很多做学问、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受益终身。我们在毕业后仍然享受了中心这个平台的很多资源,包括人脉资源、科研资源和中心在行业的影响力等。”郭鹏飞表示,“没有在中心学习的经历,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感恩李老师,感恩母校和饲料中心每位老师和同学。”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要成就大学的“大师”,让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引擎不熄、动力不减,就要为其装上“动力芯”,在“扩人头”和“强头人”上下功夫——既要壮大队伍规模,也要依靠培养、凝聚、引进领军人才来提升队伍规格。凭借团队的聚力,李德发院士及其团队在猪营养与饲料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大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一批高质量的专著、教材相继出版,国际主流期刊论文就发表了超过100余篇,近年来……一个个成绩均证明了李德发院士及其团队正确的育人思路:以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团队建设为关键;让研究生充分汲取平台积累的浓厚学术养分,激发自主创新原动力;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将传授课堂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驱动力,真正为畜牧业培养优秀的后备领军人才。
后记: 在饲料中心楼南不过20米,一个小花园似飞来雅境,别有洞天,有小桥瀑布、苍松翠竹、苏式亭阁、肥美锦鲤,题名“倚翠园”。入园有小路二段成“S”形,与中国饲料博物馆的Logo造型相融合,前有人工小山,后有一潭清泉,清澈见底。70余尾锦鲤喜迎游人,预示着“年年有余、前程似锦”。正如中心职工程建国先生的“倚翠园随笔”所写:“水拍顽石醒,勤勉自发生;叠翠憩幽静,松竹滤苍穹。波光潋滟涌,亭榭正身行;方寸宽天地,锦鲤羽化龙。”(潘彩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