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首都民族工作的意见》将出台

15.06.2015  11:01

  原标题:本市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首都民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首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探索多民族交融共居新模式

  家住和平里街道交通社区的藏族阿姨拉姆最近成了“红人”。一个月前,社区举办民族美食日活动,她用DV记录下了自己制作家乡美食“人参果饭”的全过程,引来邻里街坊纷纷上门求教秘笈。

  交通社区临近民族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三社”中来自不同民族的老编辑、老翻译多居住于此,这一社区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城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

  每到5月6日“民族团结日”,社区都要把这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召集起来,让他们一展才艺,2015年的主题就是做美食。在一上午的时间里,纳西族的“凉面”、蒙古族的“手抓羊肉”、哈萨克族的“那吾热孜粥”、维吾尔族的“烤馕”、朝鲜族的“打糕”等一道道佳肴依次端出,奉上了一席民族特色的饕餮盛宴。不同民族的老伙计们也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学习交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

  多民族群众居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宗教信仰不一、风俗习惯不同,如何更好地交融?社区书记邵伟民道出了其中的要义:要创造条件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不是片面用“你是什么民族,我是什么民族”的刻板印象把大家区分对待。

  为了强化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建立起交融互学制度,定期请社区中的少数民族居民给全体居民讲课,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民族交往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退休的哈萨克族编辑哈力别克就告诉大家,“哈萨克人过着游牧生活,每年农历春分这一天要欢庆那吾热孜节,就像汉族春节一样,大家高高兴兴在一起。”而每当民族节日到来时,社区不仅要为这一民族举行庆祝活动,还会特邀其他民族居民前来参与,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在交通社区,一位居民往往体验过汉族“春节”、藏族“藏历年”、穆斯林“古尔邦和开斋节”、朝鲜族“老人节”、蒙古族“那达慕”等多个民族节日,堪称难得的人生经历。

  在已开办了10年内地新疆高中班的顺义杨镇一中,让各民族学生交朋友是一门与高考科目同等重要的“必修课”。新疆学生完成预科学习准备升入高中时,他们的汉语、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如果混班学习,老师授课进度要打折扣,如果独立成班,新疆学生就失去了与内地学生交朋友的机会。为此,校长孙孟远带着骨干教师们各自领任务,与新疆学生结对子,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开小灶”,最终把混班教学坚持了下来,让各民族学生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交朋友是一种缘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缘分出现的机会。”孙孟远说,学校在混班的同时,鼓励孩子们组成各个社团和互帮小组,内地学生帮新疆学生补汉语,新疆学生教内地学生歌舞文艺。

  在这样的互动和交流中,大家自然而然成为了好朋友,许多内地学生还邀请新疆学生到家中做客,起初,学校怕新疆学生做客时吃不习惯,特地为他们准备了馕。当他们做客回来时,不仅馕没吃,还送给了汉族妈妈做礼物,“因为在好朋友家做客,被照顾得很周到,完全没有不习惯。

  交朋友的过程不仅增进了友谊,更帮助新疆学生较快地融入到内地的学习环境中,成绩也迅速提高。杨镇一中开办“内高班”以来,就有4名新疆学生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据了解,本市正在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首都民族工作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探索多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模式和新途径,特别提出要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城乡社区建设中,推动形成各民族居民相互嵌入型社区。同时要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坚持实行各民族学生同校共班,促进内地民族班学生融入学校、融入集体、融入北京。

  在《意见》正式落地之前,首都民族工作的重点街道乡镇、学校企业、窗口单位纷纷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为新形势下首都民族工作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吴迪)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