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博士”校友共享新成果 收入分配中的财金政策研讨会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6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和“人大老博士论坛”主办的“收入分配中的财金政策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出席研讨会。
陈雨露校长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已经把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抉择。改革“关键之年”将有哪些关键之举,特别是如何推进财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研讨会的举办十分有意义。《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一书的作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博士。他们走出人民大学后,无论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投身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实际工作,都以崇高的使命感担当了巨大的责任,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缩影,它彰显了这一代人的报国情怀。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对《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一书出版发行的重要意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博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改革发展变革之中,他们或推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或主持政治、经济、金融各个命脉部门,促进中国改革发展的步伐和进程;或潜心研究与教学,见证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强音,这段经历铸就这代老博士入世的情怀,博大的心胸和纯粹的见解,如何更好发挥大家的作用,使大家的时代使命感真正地呈现出来,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把大家的见解和思考呈现给今天的读者们,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这本书是老博士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继续满怀报国热情,怀着为新时期经济改革与转型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国一系列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成果。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汪昌云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若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尚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分别作了发言。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财政部部长助理戴柏华、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庆泉、瑞银投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华能资本服务公司总经理丁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等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
“老博士论坛”秘书长、国民小微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贝多广先生介绍了《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一书的特点,并从财政税收政策、发展慈善事业、发展员工持股制度、发展消费信贷和小微金融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改善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任若恩教授从四个角度质疑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说法。一是“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建立在人均GDP基础上,没有完整描述如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完备状况、收入分配状况,还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医疗、教育等整个的社会特征。二是“陷阱”不仅中等收入国家有,高收入、低收入国家都有,比如日本和一些非洲国家。三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减缓是不同情况造成的,不可能总结出共性。四是根据自己在世界银行统计部门工作的经验,认为世界银行对各个概念的划分标准未必科学,同一收入组中的国家特征不同。
曾湘泉教授认为中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是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二是人力资本政策,特别是将幼儿教育纳入国家保障。三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互联网金融等办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刘尚希所长表示,我国未来的发展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重启未来发展新动力,都系于分配改革。分配格局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结果,所以分配改革不是孤立的问题,是无法单独改革的,需要实施全面、整体的全方位改革。单靠财政税收政策,靠调节个人所得税,无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在讨论分配问题时,应当注意到贫富差距实际上涵盖了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和消费差距三个方面。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探讨了如何发挥互联网在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他设想让财政部出钱给农村低收入家庭每人发一部手机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通过这部手机,可以帮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可以搞普惠金融,降低公共分配的高成本。
本次研讨会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新书发布会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参考报、《新世纪》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