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选苗栽树一样培育教师党支部书记 法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侧记

30.03.2018  08:47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如何让教师党支部“有地位、有人才、有底气”?如何做好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阳春三月,新学期刚刚开始,学校党委书记靳诺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展开了一场全覆盖、大走访式的主题调研活动,紧紧扣住“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这根主线,听汇报、说想法、谈建议、提意见,每到一个学院,座谈讨论都开展得深入有效,发掘了一批好支部、好书记、好做法,今起,本报将陆续刊发“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年”系列报道。

新形势下,如何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做好,怎样创新组织建设的工作特色,让党建工作更加有效开展、更能积极地发挥作用,是法学院党委始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法学院先后获得2014年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基层党委、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二级党校等荣誉。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表示,学院全面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13个教师党支部均在教师教学、科研,在学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副院长时延安、副院长张翔等青年干部都曾担任过教师党支部书记。

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担任“双带头人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法学院证据法学教研室党支部会议正在这里进行,支部成员就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探讨学习,大家各抒己见,碰撞思维。这既是一次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会,也是教研室的专业交流座谈。

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本专业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是法学院教师党支部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开展日常活动的生动实践。“党的工作和学院事业发展相结合”是法学院一贯以之的工作理念,在多年的党建、教研实践中,也成为了法学院的工作特色。法学院目前的13个教师党支部均依托教研室组建,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已经形成有力结合点,互推互进,而非“两张皮”。

党务教研“双肩挑”是法学院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常态,由此对支部书记的遴选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德才兼备是支部书记选拔的基本原则。”林嘉表示,近年来,学院制定《法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办法》并引导大家遵守,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各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师德师风。

让青年教师、副教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让更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较强群众基础的教师承担党务工作,是法学院更好地开展支部工作、贯彻“党管人才”的工作原则、搭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重要经验。

今年是张翔在我校学习工作的第24个年头。自1994年9月,怀揣着本科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踏进人大校门开始,春来秋逝,从课桌到讲台,从懵懂学生到杰出青年教师,“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会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早已缀满枝头。“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工作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密切。”曾担任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张翔深知,“在工作中坚持推进专业研究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在教学、学生指导和科学研究中,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予以贯彻落实,才能为资政育人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搭建青年教师锻炼的“大舞台

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专业书籍占满了整面墙,各式奖杯、证书夹放其中,不久前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的杜焕芳回忆起在人大的工作学习经历有着说不完的话。他尤其清楚地记得2009年至2013年担任国际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经历,在此期间的锻炼使他快速成长起来。

2005年夏天,29岁的杜焕芳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私法专业毕业,摘下博士帽,他乘车向北来到我校法学院,成为当时国际法教研室中最年轻的一员。他说,“法学院就像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党务等各项工作绝不是研究室主任、支部书记一个人的事情。无论是最开始做基础工作还是后来做班主任、党支部书记,到现在管理学院事务,在不同的岗位上,我们都要承担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在红旗渠、革命圣地延安留下参观学习的脚步,在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政法大学讲话座谈会等活动上交流思想,在各级人民法院等法律事务部门挂职锻炼,通过各项定期举行的培训学习活动,支部书记们逐渐掌握工作方法,组织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学院还会遴选多位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参加学校层面的支部书记培训。”林嘉书记补充道,“学院一直在努力拓宽青年党员教师的成长渠道,但是教师个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也至关重要。

如何把支部活动与教研育人、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有机结合,是杜焕芳担任国际法教研室支部书记期间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与支部成员们探讨商定,在学院负责人的帮助下,为国际私法学科发展“搭建一个对话、沟通、交流的平台”的想法落地生根。经过数月紧张的筹备联系,2014年8月8日,首届全国高校国际私法学教学与教材研讨会召开,来自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50位从事国际私法教学的专家学者齐聚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进行热烈探讨和思维碰撞。

与专业机构对接开展学生支部活动,深入社区、街道基层法院服务,这样的党建与教研育人结合的生动实践还有很多。“无论是支部建设还是学院管理,都要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适合的发展之路。”杜焕芳感慨地说。

编织后备干部成长的“摇篮

教师是学院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源泉,做好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学立院的重要基石。”2017年6月29日上午,在北京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6周年表彰大会上,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她这样概括对教师党建工作的认识。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法学院已经形成了遴选、培训、述职考核等一系列制度,真正让党支部书记职务成为青年党员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和后备干部培养的摇篮。过去几年里,杜焕芳、时延安、张翔等多位担任过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教师进入学院领导班子,目前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委员的年轻教职工也已被学院党委纳入后备干部人选。

党的教育绝不是灌输,而需潜移默化。党建工作应融入日常业务,将党员作风体现在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时延安在担任刑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时的工作手记中写道。记忆力衰退仍不忘交党费的老教授王作富,务实创新、无私奉献、关爱后辈的“法学泰斗”高铭暄,这些老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让时延安深受触动。凝聚老中青三代教师形成合力,在学院营造起温馨和睦、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是他参与学院管理工作后仍坚持的做法。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和制度规范下,学院教学、科研、管理骨干都逐渐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一批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经过党委发展入党,“80后”院聘教授王旭正是其中一位。作为首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王旭在宪法学和行政法学领域教研成果颇丰,并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起草等重要立法工作中。目前,王旭教授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骨干,并担任法学院院长助理职务。

共建学院‘大家庭’,发扬党的民主作风,发挥每一位老师在学院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一位党员教师对工作的主动和热情,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林嘉书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