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三公”支出比预算减少23.5% 逐年下降

22.07.2017  08:24
原标题:

  昨天,103个中央部门同日“晒”出年度收支账本,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系首次公开。

  今年是中央本级连续第七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各部门均公开了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等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并对各分项决算情况作出了具体说明。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部门首次对项目支出预算开展了绩效自评工作,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完成效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形成了项目执行情况的“成绩单”和“体检表”。

  本级“三公”比预算减少23.5%

  统计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减少23.5%;比2015年减少5.48亿元,下降10.2%。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08亿元,减少10.3%,比2015年增加0.75亿元,增长4.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8.54亿元,减少24.8%,比2015年减少5亿元,下降16.2%;公务接待费4.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4.23亿元,减少50.2%,比2015年减少1.23亿元,下降22.7%。

  总体来看,除因公出国(境)费用因国际交流增加比2015年小幅增加外,“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明细金额均比预算数和上年数大幅减少。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公务接待减少的幅度最大。如发改委公务接待只完成预算支出的14.97%,外交部和国土部分别完成18.3%、16.44%,商务部则完成 21%。

  交通部和民委在部委中也属“较省钱”的,决算支出只完成预算的30.55%和32.86%。

  至此,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公开以来,支出总额已连续7年实现只减不增。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这主要是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体现。同时也包括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活动等任务当年未能实施的因素。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与2011年的93.64亿元相比,2016年“三公”经费支出几乎“腰斩”,充分显示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成效。

  今年首次公开项目绩效自评

  中央部门部分重点项目的绩效自评结果今年首次引入并公开亮相。

  打开商务部的2016年度部门决算报告,今年首次公开了“外商投资管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不仅向社会“晒出”项目自评得分为95分,还公布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据了解,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央部门比照年初填报的绩效目标及指标,对2016年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预算执行结果开展绩效自评。

  截至目前,各中央部门基本实现了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绩效自评全覆盖。绩效自评既是项目执行情况的“成绩单”也是“体检表”。公开内容显示,绩效自评主要侧重评价项目的产出、效益、满意度和预算资金执行率等指标的实现程度。

  相关专家指出,通过绩效自评,各部门和预算单位对照项目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及指标,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完成效果进行全面梳理,对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同时指出项目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完善,“这是一种自我检验和体检,也是对工作成效的梳理”。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绩效自评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一些项目年初预算编制及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一些项目执行监控不力等,需要在今后部门预算管理中予以完善。

  下一步,中央部门要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将绩效自评结果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优化项目支出结构、改进项目管理、调整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此外,财政部也会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办法,推动预算绩效自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中央部门的绩效主体责任,促使其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

  观察

  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七年之变”

  今年是中央本级连续第7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

  自2011年开始,7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力度逐年加大。不仅公开范围不断扩大,由2011年的90个部门扩大到2016年的102个部门;同时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由2011年的2张表格增加到2017年的8张表格。由简单的财务收支数据扩大到机关运行经费、“三公”经费、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等相关信息,由单纯地“摆数字”发展到展示项目绩效。

  8张表格有何新意?

  那么,具体到今年的8张表格又有哪些新改进?相关专家指出,首先是绩效内容更为丰富;其次经济分类决算更为直观。

  举例来看,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由往年每个经济分类支出数据分页进行列示,调整为将所有经济分类支出数据集中在一张表上列示,更加一目了然。此外,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更为明细。中央部门设备信息将由往年的公开单价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细化为公开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继续汇总公布预决算政策的同时,首次“打包”公布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分预算支出政策文件,首次制作决算公开解读视频(图解),推动决算公开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能监督”。

  “从2011年决算公开的2张表到目前的8张表,以及决算公开的时间逐步集中,公开平台实现统一,还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的一同‘打包’发布等等,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不断推进提升对保障公民知情权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小兵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切实感受到国家在政府职能方面的转变,以及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政府部门不是抱着戒备的心态来做这件事,而是从一开始的勇于公开,逐步到善于公开、乐于公开”。

  刘小兵同时也提出建议,未来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中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对有关项目支出的情况做更大程度的展示,同时建议对包括工作人员数目等数据也能在公开内容中显示,以便基本信息的更加全面。

  “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

  回顾7年决算公开路,“三公”经费支出始终是社会关注热点。实际上,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决算时,“三公”经费并未得到单独体现,直到2012年才首次单独列出“三公”经费一项。

  翻阅各中央部门“三公”支出“账本”可以发现,“账目”越来越细,“使用说明”越来越长,百姓也看得越来越明白。

  以审计署2016年度部门决算为例,关于“三公”经费的支出说明超过4页篇幅,在公务接待费用清单中详尽列出了接待明细表,每一笔接待费用支出一目了然。

  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部门在“三公”问题上触碰“红线”。最新审计报告显示,2016年,沈阳铁路监督管理局等38家所属单位未按期完成公车改革,海南省国税局等16家单位无偿占用或超编超标配置公务用车69辆、超预算列支运行费114.51万元……这表明,加强“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依然在路上。

  账越算越“精细”:预算改革仍待深化

  在外交部的2016年度部门决算中,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这样一张“清单”——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该部门共有车辆154辆,其中,部级领导干部用车32辆、一般公务用车122辆;单位价值50万元以上的通用设备98台(套),单位价值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16台(套)。

  据财政部介绍,今年公布的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更为明细,中央部门设备信息由往年的公开单价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细化为公开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

  “公开的账目越细化,百姓越能看明白政府的钱都干了什么,政府的公信力也会随之增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理财能力,严格落实预算法规定,加大对政府花钱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当前,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时代,收支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一些屡审屡犯的违规收支行为暴露出深层次财政问题。

  专家表示,规范政府花钱绝非“一纸公开”能解决的问题,关键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政府部门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本组文/本报记者 任笑元 董鑫

  新华社记者 韩洁 申铖 林晖

决算公开:百余家中央部门集中集中“晒账本”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林News.Cntv.Cn
2016年决算大数据:七年公开路 政府花钱变化几何?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七News.Cntv.Cn
北京去年“三公”支出7.34亿元 公务接待费大幅下降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曾鼐)2016年北京“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7.Bj.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