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刘建军: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07.07.2015  15:45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而且揭示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展性是其基本属性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根源于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实践的重大发展,而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又是紧密联系甚至融为一体的。时代是实践发展的时空背景,实践是时代变化的主要内容。时代变化实际上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时空条件和背景的转换,而实践发展则标志着时代发生改变的内容和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认识和科学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人类所有的理论,当然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它表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状况,可以划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不同样态。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同的样态,大体说来可划分为两种:一是增砖添瓦式的丰富完善,这是在时代和实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发展情形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情况;二是出现理论观点的重大创新甚至新理论形态的形成,这是在时代和实践均发生重大变化和发展情形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情况。而后者正是我们通常讲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往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当前又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为此,我们就不能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运用和丰富完善,而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创造性地推进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也是其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一客观规律,就可以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探索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领域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它不只表现为理论形态,表现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且表现为实践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创新发展,而且表现为实践上的创新发展。

正如理论与实践有所区别一样,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也各有其内涵和特点。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概念术语、思想观点、体系架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创新,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手段的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创新。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尽管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两个内在方面,缺一不可。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如只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是无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只有同时观照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涵和要义。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不但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特别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而且要深入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具体互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机理。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是指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都不是独立进行和实现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是对实践创新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实践创新也不能脱离理论创新,有赖于理论创新的反哺和指导。

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往往不是从已有原理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在指导实践的进程中,在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依靠实践上的探索和创新实现的。当社会主义实践面临新的形势、遇到新的挑战时,特别是当原有理论不敷运用时,社会主义实践就需作出新的尝试和突破。这就是新的实践对原有理论的突破,这种突破如果在经验积累和验证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能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和强大动力。

实践创新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但在遇到实际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时,一些人往往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注重其“立场”和“方法”,热衷于用原有的结论来应对现实需要,这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的是全面、系统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按世界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崇尚探索创造的创新精神等,均为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和引领。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更是如此。深入考察二者互动的过程,可发现其存在着不同的运行状态。

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其内部诸要素如概念术语、思想观点、体系架构、研究方法等既可能保持协调一致,也可能存在矛盾甚至冲突。理论家和学者只有妥善处理这些矛盾乃至冲突,才能实现理论和学术上的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如果二者的互动不能正常运行,就可能出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矛盾冲突。承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中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使二者良性互动,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所谓良性互动,是指创新的各种要素之间,特别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形成一种顺畅有效的互动状态,即自觉地相互配合、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要求实践创新能够带动理论创新,但不违背理论创新本身的逻辑;要求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不因理论限制实践创新的推进。这些要求也会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即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应求同存异、密切合作,在推进创新过程中确立共同目标,共同致力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作用。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尽管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有着探索的成功与失败,有对创新成果评价的誉与毁。但我们还是要努力让马克思主义以共识最大、冲突最小、代价最低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创新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刘建军: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