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财政信息化建设驶上“快车道”

13.11.2015  16:06

        中国财经报2015-10-29
  近几年,北京市的财政信息化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主要是通过信息化与财政业务的高度融合,持续提升了财政业务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有效支持了财政管理、改革和发展;通过对现有数据、历史数据以及其他部门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分析,努力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为涉及财政管理改革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化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以强有力的手段确保了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面对很多以前未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北京市财政部门始终绷紧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之弦,从未停顿过深入研究探讨信息化建设“痛点”“堵点”和“盲点”的脚步。
  探索财政信息化自主可控的管理思路,持续推动财政业务系统标准化一体化,有效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财政业务快速融合
  为支撑实现财政业务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思考:与之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是什么?支撑这一管理模式的体系是怎样的?组织体制如何反过来去调整、适应?技术支撑等机制如何去保障?管理流程有哪些、需要如何设计?固化上述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平台是什么?这些工作必须根据财政自身管理风格,探索构建北京市财政局自主可控的管理思路。
  上述工作,可以借鉴“参照系”但可能无法去“复制”,因为每个单位的基础条件、环境文化和领导风格都不一样,也就是其管理体系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一样,无法“复制”其“土壤”。欲引入的任何方法与平台,都需根据自己的管理思路,创造性地组织在财政自主可控的管理体系框架之中,进而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IT服务管理发展之路。
  北京市财政局从2011年起,着手推进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该平台以财政部《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2.0版)》为基础,实现财政内部各业务系统间、财政与外部单位间、上下级财政部门间的贯通。截至2014年底,已经完成了平台一期和二期建设,贯穿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总会计记账等财政核心业务,实现了核心业务的一体化建设。
  在完成平台建设的同时,还将平台推广到了各区县财政局,实现数据标准化处理和信息互通共享,推进财政信息化全面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促进了财政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市财政局的财政应用支撑平台一体化系统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实现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项目的分类分级管理。二是完善预算、决算、政府采购和资产业务流程等的有效衔接,并引入市编办、市人保局以及财政局决算、资产、非税、工资统发等系统的数据,多方位辅助预算审核,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三是实现了三公经费从预算、执行到决算的全面衔接和相互制约机制,严控三公经费超权力、超范围使用。四是在关键业务节点增加了实名认证和数字签名,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管理。五是配合财税改革,支持中长期预算编制,完善并实现了项目的滚动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
  财政管理的所有指向都是提供满足业务需求的服务。为构建真正面向服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我们对信息化绩效考核做了体系设计,核心是考核“面向业务的信息化服务”。考核的威力就是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将信息化管理的所有指向都聚焦于提供满足业务需求的服务,使考核成为所有工作均指向“服务”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信息化服务的唯一目标和指导原则是绩效,或者说不创造绩效的信息化工作任务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考核仅是手段,不是目的,推动实现高水平且持续的绩效提升才是目的。
  聚各方之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用数据说话,为决策做好参谋
  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将充分发挥已集中系统作用,推动IT能力由功能提供向数据服务转移。同时,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一体化IT架构,推动IT由简单支撑向深度服务转型。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最显著的特点是,超大规模的数据、快速迭代的开发方式和可视化展现。通过数据中心,可视化展现能够实现两个目的:支撑决策与探索创新,进而实现业务和管理的细化和优化,并适应财政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进一步融合。可以说,数据规模、迭代速度和可视化展现,是财政IT控制能力的标志,而这其中最关键的能力是核心IT控制能力,最关键的制度保障是IT治理机制。
  北京市财政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数据的存储量越来越大,数据管理也由原来的单点服务器管理转变为目前的海量数据管理。2013年10月,北京市财政局作为牵头单位,协调市国税、地税等6家共建部门,以增强对政府宏观决策的服务功能、促进首都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为目的,共同开展了北京财政综合数据中心建设。
  目前,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第一,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分析、应用及共享的基础,完成了企业库(160万户)、收入库(6000多万条)、政策库(88项政策)、标准库(23项统计标准)等四大资源体系的建设。第二,在分析应用方面,建立健全了收支运行监控、收入预测预警、宏观决策支持、投入效益分析为核心的应用体系,并实现数据查询、指标监控、固定报表、综合分析等功能。借助数据中心支持,撰写并上报了几十篇相关信息和专题报告(包括总部企业、房地产企业、禁止和限制企业、六大高端功能区、高新技术企业、国资企业等重点领域和企业),使北京市财政局在收入数据分析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第三,在信息共享方面,初步实现了相关信息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统计局、市经信委与人行营管部等共建部门的横向共享,也实现了与共建部门的区县单位的纵向共享,并积极推动与中关村管委会、市商务委、市人保局等部门的共享工作。
  可以说,北京财政综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转,对拓展财政管理工作深度和广度、促进跨部门业务及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和为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决策,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管理是“”,服务是“”,数据是“”,这三者缺一不可。没有数据,没有服务,管理是不存在的。仅靠“”与“”来体现,也同样行不通,因为“”本身只是表层。所以,在整体规划设计时,管理体制是一极,服务是另一极,数据是第三极,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紧抓信息安全不放松,同步加强技术和管理手段
  财政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安全体系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以应用管理系统为介质,以服务宏观决策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按照既定程序实施财政管理,是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与前提。财政信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命脉,保障财政信息的安全稳定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局始终高度重视财政信息安全建设,把保证财政信息安全作为财政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一方面,坚持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同步,不断完善与财政信息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当前已对重要财政业务系统开展了等级保护工作,通过对业务系统风险评估、安全测评等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保障了财政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为切实把安全管理作为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结合信息安全实际工作需求,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从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等方面不断细化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避免出现技术防护与安全管理的空白点和交叉点。
  另一方面,强化安全技术保障,以部署安全审计系统为抓手,丰富信息安全手段。安全审计系统主要对业务系统操作行为进行审计,从应用系统/资源库的应用日志入手,实现对用户操作行为(增、删、改、查询、登录等)的完整记录,解决当前日常管理无法追踪、隐患发现困难、事件无法定位追踪的难题,防范敏感信息泄露、保护数据安全,满足事前可预防、事中可控制、事后可审计的安全防护要求,提高财政局外网业务系统信息安全预警能力和事后定位追踪、溯源能力。
  总之,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力确保了财政数据、财政信息的安全,保障了财政网络正常运行。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断规范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鉴于财政信息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北京市财政局把加强信息机构和队伍建设,作为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健全信息机构。2012年正式成立了信息处,挑选精兵强将充实信息队伍,不断组织人员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为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保障。
  

新银发时代 享品质生活--2019北京银发消费月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商务之窗
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门店(第一批)正式发布
  今年是北京市开展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宣贯工作的第4年,自2016年北京市商务局将相关行业236个标准规范分11个行业(业态)汇编成册以来,已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召开系列宣贯会93场,共1.商务之窗
“走进中东欧”经贸交流会成功举办
  为助力京津冀企业“走出去”,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