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北京市委:推动家庭式社区志愿服务时间兑换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 尹力)社区志愿者以离退休老年人、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为主,志愿者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进行中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员会建议,实施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即社区志愿者将自己累积的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给家人使用,也可以将自己的服务时间捐赠给与自己无义务关系的其他人。
民革北京市委表示,近年来,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尤其是邻里守望等一批品牌项目在服务社区居民、帮助弱势人群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志愿者总体数量不到常住人口的10%,且多数活跃程度不高,月均不到一刻钟;社区志愿者以离退休老年人、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为主,志愿者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志愿服务组织职业化程度低,其负责人多数是兼职的社区干部,无法保证常态运行;志愿者组织专业化程度低,服务类型重复,无法满足深层次服务需求。此外,志愿者组织管理欠规范,制度化程度低,策划和协调能力弱,开展活动频率不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督导、激励等工作做得也不到位等。
该委员会认为,要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必须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建议借鉴西方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时间银行”,创新实施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志愿者申请兑换个人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获得由他人为自己父母、子女、亲属或朋友提供的志愿服务;二是志愿者为自己的父母、子女、亲属或朋友已经享受的志愿服务而“偿还”以对等的志愿服务时间。志愿者也可以将自己的服务时间捐赠给与自己无义务关系的其他人。“与目前北京等地提倡的家庭志愿服务、亲子志愿服务等做法不同,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首先要建立的是家庭内部的代际责任和互惠机制,然后是建立家庭之间的志愿服务时间交换机制,最终推动两种互惠价值的协同运作。”
为推动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该委员会建议,要强化社区志愿服务功能及组织化建设,发挥各级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做好相关工作规划、启动、组织、协调、资源匹配、信息反馈、监管、监督评估、时间记录管理等多个环节和过程,通过高效运行的信息平台,确保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及时有效,并有专门资金支持。
此外,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有效运转,需要建设互助循环机制、服务倒逼机制、服务担保机制以及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物质激励、宣传表彰等多种方式,激励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持续参与和不断创新服务的热情。
该委员会还建议,家庭式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工作应制定家庭式服务时间兑换管理细则、制定评估标准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出现只申请需要提供志愿服务、却不偿还服务时间的情况,防范造成时间“坏账”等问题。(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