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出来的博物馆
因为注重未来,我们牢记过去;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索罪不果,我们抚摸伤痛;因为受益无穷,我们铭感英雄。––摘自戴福军日记
在小兴安岭东南麓的鹤北林业局,在赵尚志将军等抗联英烈鲜血染红的热土上,有一个孜孜不倦的身影。8年来,他带领着一支没有工资的特殊队伍,踏遍鹤北林区群山沟壑,他和同伴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重走抗联路,寻找着抗联英烈遗物,搜寻日军侵华物证,为国家历史、为民族社会尽着“匹夫之责”。他就是鹤北林业局搜寻侵华日军物证小分队队长戴福军。
戴福军和他的日军侵华罪证历史博物馆
为探寻抗日历史而生
走进鹤北林业局,在戴福军建立的侵华日军罪证博物馆里,整齐地摆放着3万多件藏品,一眼看过去,一段黑土地上曾经的民族反抗侵略历史画卷,徐徐拉开。
“这段历史,怎么能够忘记!”戴福军说,自己似乎就是为探寻这段历史而生的。
今年58岁的戴福军,是鹤北国有林管理分局检查总站站长。从小在林区长大,他当过森警兵,转业后当过林场副场长、苗圃副主任、林调队副队长……工作生活经历几乎都在林业第一线。戴福军小时常听军人出身的父亲讲抗联英雄故事,而父亲又特别喜欢收藏奖章、勋章,耳濡目染,戴福军也喜欢上了收藏。
2007年7月,为弘扬抗联精神,鹤北林业局建成了赵尚志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广场。戴福军被抗联精神感动,决定组建队伍,寻找当年抗联遗迹,搜寻侵华日军的罪证。他与单位志趣相投的同事组成了一支9人小分队,他任队长。同时还邀请对抗联文化颇有研究的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理事史义军担任顾问,队伍取名“搜寻侵华日军物证小分队”。从此,戴福军开始了漫漫历史物证探寻之路。
为历史的真相而坚守
8年来,戴福军和队员们走遍了鹤北的广袤森林、山川大地,让历史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他们先后在15个林场发掘到大量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留下的物证。在老梧桐河金厂、火烧营金厂炮楼、双丰炮台山、东嘟噜河金厂、西嘟噜河金厂、中兴朝阳沟、德胜沟、金满城等上百处的驻屯军遗留物证中,挖掘出生活用品、食品容器、医疗器械、武器装备、电台及机械设备等3万余件,更发现了大批侵华日军遗留下来弹药库、卫生所、仓库、检修所等遗址。
“仅老梧桐河金厂发掘出的生活用品、医疗器材、武器装备、钢盔、子弹、九三式反战车地雷、九二步兵炮炮弹、迫击炮弹、防毒面具等就有1万余件。”戴福军说。
回忆多年搜寻侵华日军物证之路,戴福军和队员们颇有感慨。在戴福军的博物馆里,人们看到上千件炮弹、手雷,都是拆掉引信,成功取出火药的,拆弹专家不是别人,正是小分队成员。“那是在小分队搜寻活动之初,一次,我们在山里捡了2枚日军炮弹,由于是爆炸物不能带回,就把它藏在了山里。怎么拆弹,真是犯了难。”戴福军访遍老军人,苦心学习,1个多月时间里反复摸索、实验,最后与队员一起解决了这个大难题。8年来,他们自制100余种工具,成功拆卸各种类型的炮弹、手榴弹、地雷等,还发明了“绳索法”,在50米外拆卸炸弹。一位机修厂厂长,免费为他们制作工具:“你们做的是正能量事业,我全力支持。”如今,戴福军带领队员搜寻了数万件侵华日军的各种物证,通过查证、研究,小分队越来越专业了。
不计得失无怨无悔
“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国家,让自己成为强盛民族、强大国家的一个重要元素。”戴福军在2014年9月18日的搜寻日志里这样写道。
说起多年摸爬滚打在一起的戴福军,队员们评价:“他是做事很认真的人,有军人性格,认准了就不回头。”
搜寻侵华日军物证小分队,是一支没有外部经济来源的队伍,队员们都是义务工作,活动经费也是自筹的。戴福军家庭并不富裕,58岁的他一直住在平房,主房不到50平方米。2014年,他和妻子商量,用不多的积蓄自费购买了一个60平方米门市––空间不大,却建成了他和队员们多年梦寐以求的“日军侵华罪证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来自社会和单位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8年来,戴福军寻访抗联遗迹,搜寻侵华日军罪证。建馆投入,加上购买历史文物,累计花费40余万元,还欠下部分外债。有人提出要高价收购展品,戴福军拒绝了:“不能用金钱去衡量抗联精神!”但只要涉及到弘扬正能量,戴福军就很慷慨。几年来,他先后为江桥纪念馆、辽宁赵尚志陵园、鹤岗市博物馆无偿捐赠物品1246件。
“牢记抗联精神,让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追求。”戴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