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师生乡村振兴系列调研 | 深入农家,理解家计

13.08.2018  19:43

本网讯 在调研中,人发学院139名师生组成的37个小组到达湖北、江西和云南等20多个省市的乡村后,常常顾不上休息调整,便走进农民家中,他们有的吃住在农家,深入访谈,理解农户家计。

4组走访云南屏边7个村寨。

4组在云南屏边深入调研了生态护林员机制的减贫效果,考察了当地新一轮退耕还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实施现状。通过走访7个村寨,对参与政策的农户进行访谈,调研成员了解了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和他们对政策的看法。调研发现,生态护林员制度减贫效果显著,但是需要加强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5组对河北省馆陶县翟庄村蔬菜销售中“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进行了深入调研。

5组了解到村里主要存在三种对接方式:传统的产地批发市场方式;“农户+村委+超市”方式和“农户+互联网”电子商务方式。在三种方式中,村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研成员发现,交易环节过多,增加了蔬菜交易成本;农户在价格谈判中议价能力低,导致农户在整个利益链条中处于末端地位,农户合理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12组见到了课本里提到的“挑山工”。

12组在江西万载调研期间,访谈了以前仅在课文中见过的“挑山工”。挑山工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这里技术落后,而是该地山林的开发建设不能由大型机器设备解决。是挑山工们让更多的人踏足山林,享受这里潺潺的山泉和优美的环境。

34组在四川青神考察。

34组黄桷村小分队在四川青神考察了当地小农户的家计状况,访谈了葡萄种植、茶叶种植、生态庄园等多位从事产业发展的小农户。小队发现,农村青年主要依靠外出务工获取经济收入,40-50岁的返乡农民则成为了从事农业商品化生产的主力军。农村老人依然在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家庭口粮的基本需求。

36组在河南灵宝深入农民生产生活。

36组在河南灵宝调研期间深入到农民生产生活中,试图较全面地还原他们的现实状态。调研发现,一些小农户的生存状况依然严峻:只有几亩田地,平时需做一些农活散工帮补家计;大中型农户或种植果蔬、或从事鸡兔等养殖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如何将这两种农村经营群体联合起来,共谋发展,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

赶集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买卖商品,还可以交流信息,获得娱乐和精神慰藉。

割猪草是小农户生猪养殖的重要活动之一。农户养殖投入中的很大部分并非来自市场,而是就地取材。生猪不仅满足家庭食物消费,也可出售为农户创造收入。

"双抢"时节的夕阳余晖下,农妇从刚抢收完早稻的水田里搬出稻杆,为抢种晚稻做准备。

村民小组组长要负责村民小组中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摩托车是其在丘陵地区入户布置工作的交通工具。

农闲时期,伐木成为当地农户的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