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

24.01.2017  21:13
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 ——福建省长汀县林业生态五年嬗变之路
   中国绿色时报1月24日报道(记者 刘鸽 通讯员 王炉生 丘嘉瑞 曹金灵)  这里的人用更多的绿色响应着那个嘱托。
  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就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总结长汀经验,推进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这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年来,长汀县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长汀县干群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把加快造林绿化、增进绿色富民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建设生态长汀的落脚点,突出抓好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和林业改革四方面工作,努力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16万亩。目前,长汀县森林覆盖率达79.8%,比2010年底增加0.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1557万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456.94万立方米。2016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7.14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5.76%。长汀县先后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长汀县,探寻2012年以来,长汀县林业建设加速推进生态治理的秘籍。
   科学规划生态修复 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被称为南方“黄土高原”的长汀县,经过几十年来坚持“治理荒山不放松、山河不绿不罢休”,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基本建成“天蓝水碧、树绿山青”的生态长汀。
  驱车行驶在长汀县境内,满目青山绿水,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浓厚的绿色遮住了山体本色,丝毫不见往日的疮痍。长汀县林业局局长巫成火告诉记者,在长汀,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路子并不好走。
  由于水土流失区林地土壤瘠薄,在2010年以前治理主要以马尾松为先锋树种造林,在370.7万亩有林地中,80%是针叶林,而针叶林中又有80%是马尾松,导致树种结构单一,水土流失治理陷入“远观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窘境。森林生态功能十分脆弱,面临着火灾和病虫害的潜在危害。“一旦发生火灾,则会陷入火烧连营的境地。”县林业局副局长吴东来说。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2012年,国家林业局相关专家来到长汀县,就长汀县生态状况进行考察研究,指导长汀县科学规划、分区施策,打响了树种结构调整、迹地更新、森林抚育、封育提升“四个治理”攻坚战。
  长汀根据全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不同流失类型,采取封山育林、马尾松单一林分改造、林分施肥,补植阔叶树和乔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增加多层覆盖,提高林地覆盖率,并将造林绿化重点科学规划为由以往的增加森林面积为主向森林生态修复转变,促进全县形成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植树造林新模式。
  突出重点、有看点,是长汀推进高质量生态修复的立足点。
  长汀县林业部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着力打造有看点、出经验的示范基地、示范点,以点带面,加快全县调整树种组成进程:打造马尾松林分树种结构优化基地,对重点生态治理区河田露湖村909亩马尾松纯林实施树种结构优化,套种杨梅、木荷、无患子等乡土优良阔叶树种,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在策武镇5个村沿线高速公路进出口、服务区周边可视一面坡实施景观林改造示范工程700亩,主要补植紫花泡桐、无患子等米径5-8厘米的阔叶树、彩化树种,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按照“片、带”相连,季相色彩化、层次立体化的森林景观的作业方案,引入中石油等公司参与,打造水土流失区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
  5年来,长汀县累计完成造林27.1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8.36万亩,封山育林示范片建设37.12万亩,其中阔叶树造林面积达19.4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71.32%,在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促进了森林群落向多样性、稳定性演替,实现了“山绿”向“山美”转变。
   严格抓实生态保护 维护全县生态安全
  在一手抓植绿、修复生态的同时,长汀还不断加大护绿力度,通过落实强化封山育林、强化管护保障、强化林业三防“三个强化”措施,维护全县国土生态安全。
  5年来,长汀全面倡导不炼山造林,禁止天然阔叶树采伐,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县封山育林210万亩;建立了专职护林队18支499人,组建了县、乡两级森林消防队29支660人,以及季节性特约森林消防队17支340人,并投资建立县、乡两级扑火储备库20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300多公里,建成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平台1个,水土流失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严格落实年度防火责任,全县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均低于控制目标,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持续实现森林病虫害“零成灾”、松材线虫病“零疫点”。同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实现林业行政案件发生数和林木损失数逐年“双下降”。
  记者跟随长汀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一行来到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只见园内绿树掩映、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附近的居民三三两两悠闲地散着步。在科普宣教中心,吴东来指着墙壁上一幅山光岭秃、草木稀零的照片告诉记者:“咱们现在所在的公园曾经就是这副面貌。”昔日贫瘠的水土流失区,到如今风光秀丽、游客青睐的景区,长汀县通过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治理内涵,巩固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90.9公顷,涉及长汀河田、三洲、濯田3个乡镇12个行政村。公园以客家母亲河汀江为主体,与上游的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者连成一体,从源头上形成共同保护,维护了汀江湿地生态,被誉为“汀江生态修复典范”“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新模式”。如今,数百种野生珍稀鸟类成群栖息于此。
  除建立湿地公园外,长汀县还将修复典型生态系统、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抓手,创建了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379.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等,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1%。
  目前,长汀县编制完成《福建汀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年)》,并按规划分步实施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工程,以更好地保护汀江源头的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全力发展生态产业 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行至长汀县四都镇同仁村,在一处山脚处向上望去,林下一盆盆兰花散发着勃勃生机,这里是长汀县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的兰花生产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月,现有合作社成员112人,其中包括21户、79名贫困人员,发展兰花生产基地150亩。2016年,合作社产值1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每户每年实现增收1万元。
  在长汀县,廖炎士的花卉合作社只是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经过长期水土流失治理,让荒山绿起来的问题基本解决,让林农富起来成了当务之急。”巫成火说。
  2012年以来,长汀县林业部门顺应林农绿中盼富的期待,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在治理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分区施策,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县各乡镇自然资源条件,长汀县在相应乡镇建设了“三区”“多点”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体系,即建设了以姜黄、三叶青、仿野生灵芝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区,以黄栀子、百合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区,以河田鸡林下养殖为主的发展区。同时,建设了以豪猪、果子狸为主的特色养殖点,以红菇等野生菌类为主的保育采摘点,以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发展点,做到充分发挥各乡镇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壮大特色林业产业。
  项目带动,加快产业发展。对接省级林下经济利用补助资金、市级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长汀县开展林药、林禽等林下种养、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项目示范,带动全县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建设。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9632万元,实施林下经济补助项目71项,面积87434亩,直接带动农户2341户。
  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示范。整村推进是长汀县带动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一大亮点举措。2016年,结合生态产业精准扶贫,长汀县采取“送苗木、送资金、送肥料、送技术”的“四送”扶持政策,创新整村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开发扶贫试点模式,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主体,在四都上蕉、古城梁坑2个村整村推进林下种植三叶青、姜黄等共计1175亩,林下养蜂1000箱,参与户数152户,带动贫困户12户年均可增收2.3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林下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助力贫困农民增收。
  2016年,长汀全县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60.51万亩,实现产值23.4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515元,其中林下经济人均纯收入占比达49.6%。
   创新机制深化林改 激发生态建设活力
  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再升级,除了全县干群不放松、不懈怠的激情外,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
  为破解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难题、经营难题和护林员管理难题,长汀县不断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机制、林业经营主体和护林员管理机制,逐步深化林业改革,形成利于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全县林业发展活力。
  针对林农林业生产资金需求大,但林权抵押贷款难、放贷慢的问题,长汀县出台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成立长汀县林业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模式由过去一年一贷一次还本的单一模式,拓展出授信、按揭、惠农卡、信用卡4种模式,并推行上门服务机制,对申请林权抵押贷款在10户以上的金融信用村,县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会同评估机构等进行现场受理,当天受理当天办结,有效降低了评估费用。长汀县还设立风险保证金,由县财政注入3000万元林权抵押收储保证金,推动金融机构按保证金5倍以上放贷,并加大抵押林权监管力度,金融机构和县林业金融服务中心及当地林业站、护林员共同监管抵押物,贷款人为抵押的林权办理森林综合保险和个人人身保险,有效降低了风险。2014年以来,全县办理林权抵押贷款0.61亿元,无一笔不良贷款。
  为解决林改分山到户后,林地经营“小而散”的问题,长汀县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落实优先发放林权抵押贷款、优先办理相关证照等“五个优先”政策,促进社会资金向林业聚集。同时,引导林农开展联合经营,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引导企业以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林农的森林、林地、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模式的经营主体,大幅提升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并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与农户之间搭建林权交易服务的桥梁,引导规范林权流转。目前,长汀县开展林权流转133.74万亩,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97个、家庭林场77家、股份合作林场12家,经营面积达145.3万亩。
  生态护林员管理方面,长汀县变村委选聘为乡镇招聘,村干部不得兼职护林员;护林员由林业站统一监管,实行每月例会制度,工资由全县统筹使用,生态补偿资金向管护资金倾斜,并开展护林员工作职责考核,奖优罚劣,一年一聘,逐步形成“乡聘、站管、村用、资金县统筹”和护林员、扑火队员、林技员“三员合一”的护林员管理机制,全县485名护林员实行网格化巡山管护,促进了全县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
  如今,在长汀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林农主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已经确立,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林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提高,有效助推了水土流失治理,原来“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旧貌不见了,昔日万壑贫瘠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树成荫、造福百姓的“花果山”。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优势已经成为长汀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要将长汀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动能激活,实现在更高起点上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奋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