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深传统文化之根

19.05.2015  11:40

      培育生态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间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切实扎牢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子扎深、扎牢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虽然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迟到了一步,但引以为豪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却早于他国文明而闻名于世,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所赞美的那样:“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哺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河和密西西比河畔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

 

      回望历史文化长廊,中华古代的先贤们曾提出了一系列古老朴素、但充满智慧的生态理念,成为当今生态观念的基石。而他山之石也可借鉴。笔者曾经去过罗马,这座传奇而又浪漫的南欧名城在前后近两千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虽然城市几经扩张,但是流经罗马城的台伯河畔7座山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却未遭到破坏,这与意大利历届政府重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不能分开的。这是世界许多文明古国重视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如何扎牢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子,我以为应当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就思想层面而言,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理性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作用。认清具有自然生态保护理念的传统文化是整个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本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其次,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化解当今生态危机中的理论价值。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虽历经千年,但至今依然闪烁着生态文明的智慧之光。认真梳理总结先贤们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寻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正确地面对、化解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大有裨益。

 

      在实践层面,一是要把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内容的传统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文化和价值观念,引导公众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荣辱观,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社会生态文化自觉。

 

      二是要加强对公众传统文化的灌输,增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尤其是要从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进入课本。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三是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抢救性保护的力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华传统文化保留着深深的农业文明印记,传统文化自然也更多地驻留在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在当前农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保留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脉。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老树、祠堂、古民居始终保有古朴而自然的传统文化气息,再现古人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原生态田园风光。

 

      当然,生态文化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还要求我们在继承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拓展生态文化新的内涵,积极地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唯此,生态文化才能在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04版作者:王争亚